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朋友们,年底不适合上班的理由又多了一条:

一到冬天,臭车横行。

有多少人在八级大风中连滚带爬上了车,没成想下一秒就仿佛钻进了司机的被窝。

开始只觉得暖和,坐定后才反应过来大事不妙。

那味道让我想起还在合租的时候,每次一打开公共冰箱就感觉什么东西死里头了。

大部分网约车和出租车虽然臭不至此,但任你一口气分成四次吸也分析不出来:

这车里到底啥味儿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到臭车可能是每个社畜命里带的。

哪怕你这一生行善积德,死后不必下油锅,生前也一定打上过臭车。

坐过臭车的朋友都知道,除了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被烟味、脚味、头油味暴击。

通常车里还会伴随着其他一些不知名的臭味在暗暗发力。

有人因此共情了高中老师,为什么一进教室就让开窗通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臭车的花语是痛苦面具。

多少人一趟车坐下来,面相都变了。

有人被臭得魂飞天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大肥哲)

有人被臭到魄散九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小天才)

纯享版的脚臭味或口臭味尚且能忍。

可一旦乘车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臭味就会跟内饰的皮革味、空调的霉味疯狂mix。

你开始怀疑要不是有人在车上拉了,就是有人在车上走了;

后来觉得自己再不下车就该被拉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艺能人金广发)

上了臭车后,乘客一般会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比何老师还能隐忍的狠角色。

再臭都一声不吭,守着车窗愣是不好意思开条缝。

不敢开窗的理由不外乎博主@辣味嘟姐 罗列的那几条:

既怕司机受伤,又怕司机破防,更怕司机恼羞成怒连车带人撞南墙。

忍了二十分钟后被臭到生闷气,一气之下决定等会下车绝不跟司机说“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抖音@辣味嘟姐)

第二种是敢于面刺司机的直球选手。

但实践过的朋友都表示,基本没什么好下场。

不光自己开着窗受冻,可能还会被司机冷嘲热讽。

有网友礼貌指出车上太臭,出于好心还帮司机找借口是不是其他乘客造成的;

没成想司机本着绝不自证的原则,一口咬定臭味就是你小子自己带上来的。

乘客在后排被臭到干呕,司机也装模作样地捏住鼻子还击。

公说公有理,婆直接爱答不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是擅长旁敲侧击的怂刚之气。

有网友既不想被赶下车,又不想光忍着。

于是偷偷在打车平台上写了个匿名反馈。

结果平台当场语音播报给了司机,车里拢共俩人,司机花0秒就猜到了是谁举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光乘客没招儿,甚至连有的司机家属都束手无措。

有网友吐槽亲爹开完车回家既不洗脚也不洗澡,带着一身异味直接倒头就睡。

外人说的话不听就算了,自家小孩提醒一句还得扣上“不孝”的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手在网上一搜,你就会发现普通人打到臭车的概率是十之八九。

可乘客在抱怨的同时,司机们也在喊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常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的朋友都知道:

地铁上的异味,其实不比网约车或出租车少。

所以“臭”这事儿,有时候确实不能全怪司机,也可能是上一单乘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不少新闻媒体也已经报道过:

“臭车”不只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处境。

有不少司机是从外地来到大城市讨生活,为了最大程度压缩生活成本、时间成本,吃住都在车里。

常常是两眼一睁就开始接单,偶尔才会抽时间去旅馆或澡堂,解决一下个人卫生问题。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网约车各主要平台公司的抽成比例上限在18%~30%之间。

有的平台会把订单倒卖给第三方,第三方再从中抽成;

有的平台发放给乘客优惠券,要让司机自己承担差价;

甚至有个别平台还会将高速费也计入司机的收入,再抽取佣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台的机制不合理,直接导致网约车进入低价无服务时代。

一部分司机认为自己作为个体无法跟平台谈判,索性将这笔帐算到了乘客的头上。

在他们看来,因为要给乘客“让利”,跑网约车已经成了一门入不敷出的生计;

所以那些对气味提出要求的乘客,根本是在过度索取额外的服务。

事实上,无论什么车型,干净、卫生、无异味都是平台对司机的基本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网上吐槽“臭车”的网友,通常会被两种话术攻击。

一种是“穷人有罪论”:

“嫌快车臭那就打专车,一分钱一分货。”

“快车司机都不嫌你穷,你怎么好意思嫌司机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种是“何不食肉糜”

“每天坐在空调房里的白领,要求这些连生存都成问题的人精致,哪来的优越感?”

“不知生活疾苦的人,别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至此,司机与乘客进入底层互害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寄生虫》不止一次提到穷人身上的味道。

因为住不上通风好、采光好的房子,刚换的衣服总是一股阴干的馊味;

哪怕全天都在干活,也只能赚到低廉的时薪,所以更没有时间顾及个人卫生;

每天走街串巷、引车卖浆,身上自然而然就沾染了市井气息。

脑力工作者可能光是对着电脑坐了一天,就被工作活生生榨出了班味儿,更别说体力工作者们。

其实说白了,你我都是劳苦大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乘客与司机的舌战中,我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故事。

网友@追风小绿人 在打到一辆名副其实的臭车后,反而打赏了司机。

司机告诉她,自己前一晚刚洗了车,当天早上六点二十就出车了,堪堪挣了100块钱。

接的上个乘客是跑长途的,身上味道太大,又不愿意开窗。

因为怕影响下一单乘客的体验,他特意停车晾了一小时,没想到还是散不掉,下班后可能要再去洗一次车。

网友在帖子最后写:

“我今天本来觉得自己是倒霉蛋,没想到还有一个更大的倒霉蛋。

虽然一个10块钱的红包不算什么,但我突然就想强行给他点好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哲学家韩炳哲在《妥协社会》里谈到:

“有一些苦难本该是社会的责任,却被私人化、心理化了。”

我们一边自省,一边不可避免地对“他人的苦难”免疫;

一边又忽视了真正导致社会扭曲的社会关联。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本该属于平台的责任,现在发展成了司机与乘客之间的矛盾。

很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问题,其实是如何优化机制、如何重建秩序的问题。

作者 / 左 拉

编辑 / 姜 姜

设计 / JANE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后台回复“加群”,进入读者粉丝群

打到臭车

比爱错人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