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无双的马鸿宾,投诚起义后的人生如何?他是否后悔曾经的选择?

在共和国的怀抱里,这位堪称一代枭雄的男儿又谱写了怎样的人生华章?

风雨历程,砥砺成才

马鸿宾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在甘肃临夏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马福禄是清朝晚期的著名将领,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不幸战死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鸿宾自幼失怙,所幸叔父马福祥将他视如己出,悉心抚养。

在叔父的影响下,马鸿宾不仅对军事韬略颇有心得,而且树立了爱国为民的意识和儒将风范。

然而,这种视侄如子的偏爱,却引起了马福祥亲生儿子马鸿逵的不满和嫉妒。

马鸿逵常趁父亲不在时百般刁难马鸿宾,让他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但马鸿宾并未消沉,反而笃志力学,誓要凭真本事出人头地、不再受制于人。

1904年,年仅20岁的马鸿宾被叔父委以重任,管理西宁矿务马队。

在实际操练中,他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华和领导力,成为甘肃新军的中坚之选。

1921年,37岁的马鸿宾已身居宁夏镇守使和新军司令的要职,开始逐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镇守宁夏期间,马鸿宾兵力有限,他便笼络当地豪绅,招兵买马,同时对地方杂牌军或拉拢或剿灭,逐步稳固了自己在宁夏的统治基础。

然而仕途坎坷,并非一帆风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出任甘肃省主席后,马鸿宾大刀阔斧推行改革,触及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

改革措施虽利国利民,却引起贪官污吏的极力反扑。

新编第八师师长雷中田更是公开倚老卖老,囚禁马鸿宾,妄图取而代之。

在杨虎城的干预下,马鸿宾虽得以脱险,但在甘肃已无立锥之地。

黯然神伤的马鸿宾只得退守宁夏,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

命运之神似乎总爱与马鸿宾开玩笑。

1932年,蒋介石忽然调马鸿宾去接替马鸿逵的河南三十五师师长一职,而让马鸿逵去宁夏担任省主席,等于让堂兄弟二人互换了防区。

然而实际的军权却尽数归马鸿逵掌控,马鸿宾在河南举步维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堂兄弟二人名义上亲如手足,却因实际利益常生龃龉,马鸿逵更是多次在蒋介石面前吹风点火,让马鸿宾在西北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烽火硝烟,浴血奋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的步伐。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在这场民族存亡中,马鸿宾率领八十一军在五原、狼山一带浴血奋战,与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殊死较量。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马鸿宾运用自己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巧妙地发动游击战,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日军使用毒气弹等卑劣手段,给八十一军造成重创,但马鸿宾带领部队很快恢复元气,与傅作义部协同反攻,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将日军引入精心设置的包围圈,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

这一仗,马鸿宾大获全胜,一举击溃了嚣张的日军,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少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赢得了共和国将士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内战爆发后,马鸿宾被任命为国民党一方的陕甘宁"剿总"司令。

他率部与解放军在陕北、宁夏一带交战,虽然屡战屡败,却也让他对共产党的作风渐有认识。

解放军俘虏其部下后,不仅给予人道对待,更阐明了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这让马鸿宾心存疑窦:共产党真的如国民党的宣传那样"共产共妻""杀人如麻"吗?他们的理想信念究竟是什么?

就在马鸿宾对前途感到茫然时,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他对共产党有了全新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马鸿宾手下一个团长俘虏后,被释放回来,还捎回一封共产党人写给马鸿宾的信。

信中坦诚相见,开诚布公,不仅澄清了许多马鸿宾对共产党的误解,更表达了对马鸿宾的理解和期许。

马鸿宾阅罢来信,久久不能平静。

他想起父亲马福禄誓死抗击列强侵略的英雄气概,想起叔父马福祥教导自己的爱国思想,心中升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像父亲和叔父那样,为国为民尽一份力,该有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

光明抉择,再展宏图

1949年,人民解放军如英雄盖世,节节胜利,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精锐主力120余万,解放军随后挥师西进,势如破竹。

宁夏战役打响,国民党主力马鸿逵部节节败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久经沙场的马鸿宾敏锐地意识到,国民党大势已去,继续抵抗只会徒增百姓涂炭、军民伤亡。

然而,马步芳、马鸿逵等旧部都极力劝说马鸿宾同他们一道逃往台湾,但马鸿宾心意已决,婉言谢绝了。

他看到国民党腐朽没落、前途渺茫,而共产党则代表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

更重要的是,半生戎马、踏遍西北疆场的马鸿宾对这片黄土地有着割舍不下的深厚感情。

漂泊异国,形单影只,还不如落叶归根,为家乡父老尽绵薄之力!

在做出起义投诚的重大决定后,马鸿宾并没有轻率行事。

他先是秘密会见了正在筹划起义的老友傅作义、邓宝珊,倾诉衷肠。

两位挚友不仅给予支持和鼓励,还愿意担任"红娘",向共产党转达马鸿宾的诚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挚友的吐露中,马鸿宾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坚定了投身人民怀抱的信念。

当人民解放军发起对银川的总攻时,马鸿逵闻风丧胆,连夜飞往重庆,留下一地残兵败将。

危急关头,马鸿宾挺身而出,召集马鸿逵部下的军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他们放下武器,打开城门,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在马鸿宾的感召下,众将领纷纷响应,主动缴械投降。

当马鸿宾面对解放军将领,双手奉上自己的佩枪时,他知道自己做出了一个无悔的选择。

宁夏终于获得和平解放,当地人民免于战火之苦,马鸿宾也开启了人生的崭新篇章。

起义后,马鸿宾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副主席、甘肃副省长等要职,为西北地区的建设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诞生后,马鸿宾还光荣地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亲历了共和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

高风亮节,德业长存

在位时,马鸿宾一如既往地严于律己、清廉自守,从不奢靡享乐。

金银财宝、醉生梦死,一概不屑一顾。

即便是款待贵客,他也只是质朴地端出面片和手抓羊肉,虽菜色家常,却洋溢着温馨热络的氛围。

与之相比,那些靠着特权横行霸道、大鱼大肉的官僚,又是何等的丑陋和不堪!

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马鸿宾更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常年奔波在基层一线,体察民瘼。

那时的甘肃百业凋敝,灾荒不断。

1954年,甘肃大旱,灾民遍野、饿殍载道。

马鸿宾闻讯急赴一线,亲自指挥赈灾救济,不分昼夜地奔波于灾区各县,处处体恤民艰、务实求效,想方设法筹措粮食,全力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灾情因而得以有效控制,深得百姓爱戴。

对于民族宗教问题,马鸿宾更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加以善待。

他身为回族,但从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歧视,而是身体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风俗习惯,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

在他的感召下,甘肃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并肩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晚年时,马鸿宾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入迷,手不释卷地研读,思想境界不断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对亲友说,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为党和人民尽绵薄之力,就是无上的光荣。

对于过去封建军阀的那一段经历,他没有回避,而是引为前车之鉴,时刻提醒自己:既然已经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和价值,就要尽心竭力报效国家,决不能重蹈覆辙!

1960年10月,马鸿宾因病在兰州辞世,享年76岁。

他的逝世,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周恩来总理还为之拟挽联:"古者名将能而仁,今之人臣忠且廉。

叱咤风云何等胆略,关心民瘼始终如一"。

这位可敬的人民功臣,就这样把毕生献给了他最热爱的事业和人民。

马鸿宾虽然驰骋疆场半生,却以儒将的风骨完成了从军阀到民族英雄的蜕变,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必将永载青史、彪炳千秋!

或许有人还在怀疑,马鸿宾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起义投诚的选择,是否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已经做出了最有力的回答:选择站在人民一边,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相信在马鸿宾的人生字典里,从未有"后悔"二字!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西北三马之一的马鸿宾,1949年9月发动起义,他后来怎么样了?
  • 2021-10-16 20:49
  • 西北三马之一的马鸿宾,1949年9月发动起义,他后来的结局如何?
  • 2022-04-27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