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花齐放的宜兴紫砂圈,有一位从艺40多年的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鲍雯君,她是宜兴市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中汲取创作灵感,赋予紫砂艺术新内涵。“阳刚和柔美兼具”的紫砂创作风格,让她成为宜兴紫砂界的一股清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宜兴紫砂圈的潜力股
宜兴紫砂五百多年来生生不息,兴旺发达,在于一代代紫砂人薪火相传、师徒传承。
1982年,鲍雯君进入宜兴紫砂壶制作的“黄埔军校”——紫砂工艺一厂,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系统学习紫砂壶的设计、制作技艺。师傅严谨,徒弟用心,鲍雯君的紫砂技艺突飞猛进;
1986年经过厂内层层选拔,鲍雯君凭借精湛的技艺、独特的个人风格,考入紫砂一厂研究所;在紫砂圈崭露头角的鲍雯君,分别于1995、2011、 2015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深造,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拓宽了她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她的创作技能,丰富了紫砂壶的表现手法。
造型的整体性、线面转换的严整格律感、形式语言的精粹性……一胚泥土的执着坚守,从发自内心的喜欢开始,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延续。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紫砂高研班毕业时,一批带着“阳刚+柔美”风格的紫砂原创作品,让鲍雯君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和收藏家,成为宜兴紫砂圈的潜力股。
创作道路上大胆创新
近年来,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陶都宜兴的紫砂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自信力,紫砂艺术承载的精气神让拥有灵性能力的创意者,展现在鲍雯君所创造的紫砂作品之中。
《枫语壶》是鲍雯君的代表作品之一,壶身与嵌盖合成丰润的半圆,从壶盖连至壶身的枫叶装饰,衬托出了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的诗情画意,而壶身底边铺以象征着锦绣大地的点点金砂,更是增显了壶身装饰的层次感,让秋日韵味跃然壶上。
如果说《枫语壶》是女性柔美气质的呈现,那《鼎盛壶》演绎的就是阳刚之气。鲍雯君创意的《鼎盛壶》以三足之势,尽显稳重霸气。壶身刻有两条祥云纹,流畅细腻,自然舒卷,将高超的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炉鼎之形显古穆之气,恰似承装着满腹的帝王之气,而细腻稳重的泥色,在“巧”与“拙”字之间把握美学平衡,让乾坤灵气一把尽收。这把独具匠心的《鼎盛壶》一举斩获2014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朱玉成评价鲍雯君的作品为:工艺规矩,做工地道,阳刚和柔美是她作品传递给我们美的艺术享受。
“有幸成为顾绍培大师的徒弟,他亲手为我工作室写下的‘雯端造化 君搏砂壶’八字,一直激励我在传统紫砂创作的道路上大胆创新。”说起德艺双馨的师傅,鲍雯君永远心存感恩。
延伸紫砂中的“文化美学”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紫砂壶作为泡茶首选,历来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喜爱,优秀紫砂壶作品与“诗、书、画”结合,可以更好地提升高贵不俗的雅韵,增添艺术性及收藏价值。
陶,无界;艺,无境。赋予古老的紫砂体系以新的生命,重新审视传统紫砂的诗意传统在当今的文化深意,是当代紫砂创作面临的课题。鲍雯君不断延伸宜兴紫砂中的“文化美学”价值,是一种回归中国文化根脉的心灵之旅。
她与韩美林大师合作的《天书壶》无疑是紫砂界的一段佳话。
韩美林与紫砂有深厚情缘,先后与顾景舟、汪寅仙等多位大师合作过紫砂壶,对于紫砂壶的设计及刻绘有独到的见解。
欣赏过鲍雯君的多件作品后,对于这位“有个性、有思想”的紫砂艺人,韩美林非常惜才、爱才,于是便有了合作《天书壶》的惺惺相惜。该壶形似一本书,造型厚重大气又注重美学效果,风格高雅,线条挺括,壶身气韵饱满,挺拔中见端庄,壶把、壶嘴、壶盖设计构思巧妙,凸显灵气,给整把壶增加了灵韵。这把精心合作的《天书壶》被韩美林紫砂艺术馆永久收藏。
为紫砂增添“国际文化范”
中国传统文化如涓涓细流,在岁月的流淌中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荣耀变迁,在奔腾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
随着现代陶艺发展,在世界范畴内,宜兴紫砂从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领域扩大到高雅艺术鉴赏和收藏范畴。
身兼景德镇陶瓷大学、青岛大学客座教授的鲍雯君,近年来非常注重紫砂国际化交流的进程,她在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高研班进行艺术进修。无论是现场制作还是面对面交流,世界各地的文明互鉴,让鲍雯君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新的格局。在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之下,鲍雯君创作出一批既有当代意识和时代风貌,又有审美价值,人文关怀的作品。
2016年是“中英文化艺术交流年”,鲍雯君的作品在大英博物馆展出。2017年受邀参加了埃及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会、阿联酋世界非遗大会,让鲍雯君不断拓展了世界“朋友圈”,让更多人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为紫砂增添更多的“国际文化范”。
在鲍雯君看来,宜兴紫砂文化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和活化,它的成功演绎,必须建立在自我个性表达的再创造上,这样的作品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标签。不仅如此,鲍雯君从艺40多年深深地体会到,紫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在一批有思想、有情怀、有审美力量的从业者身上。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里,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见证、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表达。”鲍雯君说。(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