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天我们要聊的可是一个挺让人费解的历史问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要说清这个事儿,其实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搞明白的。

您看看1931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日本在中国干的那些事儿,说它是想征服全中国吧,可它好像又没那个彻底的准备;说它是想要资源,也的确掠夺了不少。

但你如果问它,侵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好像谁也说不清楚。这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赌博,日本的扩张行动一环套着一环,最终走向了泥潭,怎么也爬不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的经济扩张动

咱们先来看看,日本为什么要对外扩张,尤其是对中国下手。其实最早,日本的侵略动机还真是和钱有关系。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世界经济大萧条,日本的经济情况糟糕透顶。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经济产值下滑得一塌糊涂,全国到处都是找不到饭吃的人。

这个时候,日本的政客们可坐不住了,想要摆脱经济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抢别人的资源来缓解自己的困境。这也不是他们一时冲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直接把日本的经济腰斩了一半,工业下降50%,失业人数飙升到3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多人没工作,社会矛盾不激化才怪呢!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本来就匮乏,煤、铁、石油这些工业化急需的东西都得进口,一旦经济不行了,进口也就悬了。于是,日本政界大佬们一拍桌子——那还等什么,干脆出去抢!

当时,田中义一写了一份报告,里面就明确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想要控制中国,得先从满洲和内蒙古开始下手。这份报告几乎成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军事占领。紧接着,扶持溥仪当“皇帝”,搞了个伪满洲国。其实就是打着“共荣”的旗号,明着搞殖民统治,暗地里掠夺东北的资源。

对中国资源的觊觎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一套“精密计划”。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日本迫切需要找一个能为它提供资源和市场的地方,而中国刚好符合所有条件。中国地大物博,尤其是东北,有大量的煤炭、铁矿等资源。

而且,中国地广人多,可以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这对当时的日本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在占领东北之后,日本马上开始了对当地资源的疯狂掠夺。

日本通过一系列机构对东北的经济进行全面控制,比如兴中公司、满洲重工业开发公司等等,这些都是专门为了掠夺中国资源而设立的“企业”。它们通过这些机构,把东北的煤炭、钢铁源源不断地运回日本,以此支撑日本本土的工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光是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华北和华东地区也是这么干的。建立了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华北经济委员会等组织,全面接管当地的矿产资源、交通系统和工业企业。

战争一打响,华北的煤矿、电厂、铁路基本都落在了日本手里,日本通过直接控制这些产业,维持自己在战场上的巨大消耗。

如果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有一个明确的经济动机,那也算是合情合理,但问题在于,日本并没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它就像一个赌徒,不断押注,一次次加码,却从来没有想过该在哪里停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占领东北之后,日本尝到了甜头,便开始进一步扩张,但这种扩张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是统治整个中国,还是只为了掠夺资源?谁也说不清楚。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他们的战争目标到底是什么?

按照常理,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最终目的无非是要么征服对方,要么获取利益。然而,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显得非常混乱,他们占领了城市、控制了资源,但却没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体系。

这就像一个人走进了一座巨大的迷宫,他知道要往前走,但走到哪里是尽头,自己也不知道。侵略者的野心在不断膨胀,先是占领东北,接着是华北,再然后就是华中和华南,但日本的侵略行动总是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说,当时日本国内的军部和政界就有很大分歧:有的人觉得只要控制华北和沿海地区就够了,毕竟这样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而有的人则主张彻底征服全中国,甚至认为中国只是他们走向东南亚的第一步。

这种扩张的无底线,最终把日本自己拖入了泥潭。他们不断派兵,占领更多的土地,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所需的兵力和资源也成倍增加。结果,日本在中国的战线越拉越长,兵力越来越分散,后勤压力越来越大,根本无力对抗逐渐崛起的中国抗日力量。

战争中的被动调整与不断变化的目标

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目标也不断变化。最开始,日本可能只是想通过占领东北来解决资源问题,缓解经济危机;后来,他们又想通过控制华北来进一步获取利益。

但随着战争的扩大,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控制整个中国,于是只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希望通过分而治之来维持在中国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1938年以后,日本军部逐渐意识到,想要迅速占领整个中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他们开始调整策略,转而采用“以战养战”的方式,通过掠夺占领区的资源来维持战争。然而,这种策略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的抗战力量越来越强,游击战、破袭战让日本的占领区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据点”,日本的控制范围实际上在不断缩小。

日本在战争中的被动调整,充分体现了他们缺乏一个明确的最终目的。每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进一步扩张,希望通过更大的战果来掩盖之前的失误。但这种做法只能让他们越陷越深,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结语

总结来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最终目的,事实上并不明确。最初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通过占领中国的资源来缓解经济压力。但随着侵略行动的不断扩展,日本的目的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陷入了无尽的扩张之中。

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没有一个可以实现的终点,日本的侵略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赌博,一次次押注,一次次加码,直到最后输得一败涂地。这场战争让日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明确的方向,只是一味地追求扩张和利益,最终只会走向毁灭。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它在军事上败给了中国和盟军,更因为它在战略上从未有过明确的规划和终极的目标。

参考资料: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真实目的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