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永安建议年轻人“啃老”的话题一直停留在热搜上被热议。

喜欢梁永安的人明白他的用意:大学毕业不要急着进入社会,可以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看世界,去经历不同的体验,去寻找自己最想要的生活,这样才能更笃定地过好一生。

不理解梁永安的人“嘲讽”他:专家又出来瞎建议了,有条件的家庭不用啃老,没条件的家庭不必啃老。

自2017年走红至今,梁永安似乎极少受到争议。

他从不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消解自己的思考,他总是与年轻人并排行走,用自己经历过的探索帮助年轻人消解此刻的困境。

有人问,梁永安有那么好吗?

有个博主回答,尽管他那些对年轻人的建议可能解决不了我的困境,但他对年轻人的尊重和理解,是最好的精神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老教授”们走红的列车月台上,梁永安比戴建业还早一年上车。

2017年,梁永安的演讲《在单身的黄金时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在视频平台一经播出,就迅速走红,受到年轻人追捧。

那年,63岁的梁永安身着短袖衬衫、牛仔裤,站在台上引经据典,聊当今年轻人的单身生活方式,聊如何在单身的黄金时代依然相信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讲中的梁永安

从电影到文学,从古代到现代,花甲之年的梁永安,依然对年轻人的爱情保持敏锐。

从此,他被奉为“爱情导师”,成为最理解年轻人的“友军”。

谈人到底可不可以不结婚,他说人当然可以不结婚,但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谈到吃苦,他说人生要经历的苦一个也逃不掉,但我们要对生活有信念,才会得到松弛感;

谈到年轻人喜欢躺平,他说没什么不能躺平的,但要积极的躺平,不要放弃自我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永安提倡有条件的大学生毕业后啃三年老

《万能编辑部》采访

谈到新一代年轻人与父母的矛盾,他说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任务,这代人看似更自由,但无论男女,内心深处都有战场;

谈自立,他说不要沉浸在用别人创造的东西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比如沉迷消费主义,而是试着自己创造点什么;

谈婚姻,他说婚姻是坑,男性的局限在于看不到女性的价值;

谈到自己的言论对年轻人的影响,他说我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带着百分之三十的自我怀疑。言外之意,大家也不必要笃定地按照他的标准执行。

谈来谈去,他始终坦荡且真诚、简单且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永安

他喜欢摄影,在他的镜头下,是另一种详细的人生。

就像相机中的偏光镜,允许某一个方向的光线进来。

好似允许生命中任何事情的发生,也允许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对待学问,梁永安有自己的谦卑,对待当下年轻人的困惑,他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而这份思考,其实来之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高中毕业的梁永安到云南高黎贡山下的芒合插队劳动,刚去的时候,梁永安带着一种使命感。

因为初中时曾在《云南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小说,因此作为下乡过程中的重点培养对象,他在下乡的村里也颇受重视。

做民兵连长、管理六七个村的知青、调解矛盾、开发新型农业技术,18岁的少年梁永安带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建设农村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省保山县敢顶公社芒合村

上山下乡那两年,梁永安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山上不同的季节,会开不同的花,满山的杜鹃花、映山红、木棉花,在雨水的冲刷下,鲜亮宜人。

怒江在脚下翻滚,亘古不变,带着永恒的意味。

大自然带给梁永安更丰厚、开阔的体验,他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可以如此紧密、坦荡,从那时起,他喜欢上自然的东西,讨厌做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怒江大峡谷

而坦诚也成为日后他走红后,被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尽管高黎贡山脚下的生活如此鲜活,但他的心里仍然放不下一件事——什么时候恢复高考。

周而复始的劳作时光,一眼望不到头的前途,令梁永安觉得日子缓慢又煎熬。

粗粗的成捆的稻谷,在少年的手下挥舞起来,重重地抡过头顶,甩给等待给谷子脱粒的人,每次梁永安抬头看着太阳,都希望它能赶快落下山。

以至于他本人对眼前的一切已经熟悉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使没有月亮的夜晚,走在布满乱石泥路的寨子里,也一步都不会踏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山下乡期间,

梁永安和其他知青住在傣族人家简陋的偏房里

(图片仅供参考)

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走向了无止境的循环。

这令梁永安感到迷茫。

有一次,寨子里下了半个月雨,柴火潮湿不堪,做饭时冒着浓烈的烟,但就是点不着火,气急败坏的梁永安瘫坐在地上,望着滚滚浓烟,想到自己的生命可能就像此刻的柴火一样,永远要陷入灰溜溜的半死不活点不着的状态了。

后来,梁永安回忆那时对生活陷入循环感到焦灼时,他说:

“现实的细节展开之后,你会感受到生活的封闭性质,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一种循环,心里非常苍茫。”

下乡两年后,梁永安调回城里的拖拉机厂,成为一名电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中国恢复停止了10年的高考

也就是那一年,20岁的梁永安,终于等到恢复高考的消息。

热爱文学的梁永安第一志愿填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因为只有它在云南招生。

梁永安笃定自己能考上,下乡那两年,他带了两大箱子书到寨子里,从哲学到经济学,再到小说,这些书籍不仅构建了梁永安的精神世界,也铸就了他的知识基础。

拿到录取通知的前一天,他和工友站在食堂外面吃馒头,突然天上掉下来一团鸟粪,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梁永安的馒头上,工友们笑说这是吉兆。

吉兆应验了。第二天,在工厂里劳动的梁永安,收到了来自上海的电报,上面写着:已录复旦,做好准备,接到通知就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的复旦大学校门

从云南到上海,6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变换的不止沿途的景色,也改变着梁永安的命运,而曾经那段不见前路的循环,成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也是在那段并不想再次经历的循环里,梁永安学会了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对梁永安的影响是巨大的。

自1978年考上复旦,到1984年留校任教,再到如今七十岁还在复旦讲课,他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自己面前展开困惑,寻找答案。

而早年间学校的老先生们的生存方式,也令梁永安感受到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复旦大学的图书阅览室

“老先生们很单纯,有传统的书生气质,他们与世俗有很大的距离,靠学术立身,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

中文系老系主任朱东润先生,是梁永安一直念念不忘的人。

有一次他陪朱先生与欧美留学生座谈,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您的夫人在“文革”中被迫害死了,您本人也受了很多苦,这么多年,您怎么承受得了这么大的苦难?

朱先生沉默片刻,缓缓说道:“国家那么大的悲剧,个人在里面肯定会有灾难,老想这些,会很悲苦,还是要向前看,把国家建设好,不要再重复那些荒唐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东润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老先生的宽厚,令梁永安印象深刻,他每每谈到复旦,都会感慨:

“复旦会让你深化对人生的理解,她给你的教育资源是全国最好的,是每一个中国人辛辛苦苦的劳动,才造就了这样的学校,我的获得远远大于我的奋斗,我们面对人民,要有一份内心的感恩。”

体尝过国家走过的曲折道路,有困苦,有悲情,但又给了梁永安新的机遇,这样的经历,让他有一种使命感:用理想带动一种价值观,超越市场规则的价值观。

正因如此,线上爆红后,梁永安一直强调无论线上线下,都跟大学教书没有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永安在复旦讲课(早期)

他并不把走红看作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不求在这种改变里追逐巨大的利益。

除此之外,能带给梁永安精神安定的还有书籍。

下乡时,他带了两大木箱的书,一到夜里,劳动归来,他就在房间看书,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里,能抚慰他的只有读书。

后来到了复旦,世界开阔起来,读书更是成为最极致的渴求。

每个星期他都会列出要读的书单,如果完不成,星期天也不休息,图书馆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阅读中的梁永安

在宿舍更是经常整晚看书,后来学校要求10:30熄灯,他也要跑到盥洗室看书,那时候,他对读书有一种狂热。

而很多潜在价值在阅读中慢慢积累,也悄然形成了梁永安看待世界的观念。

他说:“书和人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而阅读就是生命的答案。”

阅读带给他对人生和世界的体验感,是现实生活无法比拟的,令他打开生命中豁然开朗的部分。

复旦毕业后,他留校当了老师,教起了文学和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永安正在给国际中文教育班的同学们讲课

他喜欢一个人看电影,独坐三四个小时,享受着电影画面一帧一帧从眼前流淌,电影像阅读一样,带给他看人生的另一个角度。

除此之外,梁永安的生活之重,还分给了游历。

爱上游历,源于在复旦上学期间的一次经历。

那时,他跟一个来自美国的留学生同住,他第一次看到有别于自己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和经验,从食物到对事物的看法,从生活常识到对文学的理解。

这对七十年代的梁永安来说,有种大开眼界和不可思议在其中。

后来在复旦当老师,有很多机会走出国门,去日本、韩国的大学执教,他又观察到很多种不同的活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永安

只有游历,才能对当下社会的变化和问题有足够的现场感,在他的相机里,存着以万计数的照片,每张照片都代表着一个故事和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多忙,游历和阅读也是他一定要做的事。

在不断的阅读、游历和电影里,他思考个体在不可改变的社会现实中应该如何应对困境;思考在这个单身的黄金时代,年轻人该如何面对爱情;也思考女性与男性的差异,更直言年轻才要躺平......

他擅长纵观历史,不会将年轻人面对的困境脱离语境和历史单拿出来批判,相反,他表示理解,还给出建议,这些建议还都点到了年轻人的心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永安的爱情课受众多年轻人的欢迎

傅首尔说,一个普通的70岁老人,可能早就关上了爱情的开关,可梁永安始终保持对爱情这类问题的敏感和思考,极其难得。

这一直是梁永安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

他并没有选择抛开时代谈自己,他始终跟着时代的步伐,理解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处境,带着谦卑和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70岁的梁永安比63岁刚红那年还要忙。

每个月要在书店开一次电影课;手头有六本书稿在写;网上的视频要经常更;更遑论频繁的采访和对谈......

他没有留给自己太多的时间休息,这样有点停不下来的忙碌令他没有时间体悟新的思考和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永安

就像年轻时在高黎贡山下,经历过一眼可见到底的循环,他害怕人生再次陷入那样的循环里。

他想,明年,一定要找个书院住几个月,总结一下过往的生活,给自己深刻思索的空间。

70岁的梁永安还有个长远的计划,就是带着相机,继续游历,去寻找更多关于生活的可能。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高考故事 | 复旦教授梁永安:插队4年,坚信高考迟早会恢复 》

2、人物《梁永安:找到生命最不可放弃的东西》

3、《闪亮的智慧》梁永安专访

4、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审核丨编辑:翟晨旭

排版丨编辑:立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物篇

░ 观点

░ 杂志

░ 征稿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