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122”,今年12月2日是第13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文明交通,携手共创”。
众所周知,天津已经是一座拥有超过14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公开数据显示,天津市的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400万辆。交通压力已经成了这座城市不容忽视的难题。这其中,违停、随意变道、不礼让行人等行车不文明行为不仅“讨嫌”,更为交通安全带来不小隐患。
为此,津云记者沿着城市脉络探访调查、搜集案例,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吐槽那些“不安全又惹人嫌”的开车行为,也请您来共同讨论,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城市交通更上一层楼?
沦为坏情绪的“奴隶”?“路怒”成安全驾驶的绊脚石
司机的情绪稳定,对整车乘客的安全有多重要?先来看市民反馈的一个真实案例。
一周前,家住河北区的巩女士在上班打车的路上险些吃了亏。那天因司机没有按照平台既定路线行驶,巩女士质疑后便引发了司机强烈的情绪爆发。巩女士称:“当时他突然就把车停边上了,然后对我破口大骂。我因为着急赶班车,又为自己安全考虑,索性没争辩。后来他再开车的时候也带着气,猛踩油门、刹车,不仅没给我送到规定的终点,更是直接给我撂到了对面的快速路边上。”
巩女士坦言,即便事后投诉至平台弥补了损失,但这过程中埋藏的种种安全隐患至今令她心惊。可见,情绪稳定几乎成了保障行驶安全第一要务。
上述案例固然极端,但在津云记者的走访中,多数受访人都一致表示,由情绪引发的“路怒”“斗气”“别车”等驾车行为既让人厌烦又严重危害了交通安全。
张女士讲述自己的丈夫就是一个典型的“路怒症”者,夫妻二人因安全驾驶的问题没少吵架。“有一次红灯起步的时候,左边一辆车突然窜出来并到我们前面,当时确实吓了一跳。结果他就急了,破口大骂之后连追了人家好几个路口。劝也不听,我俩因此还大吵了一架。”张女士描述当时天色已晚,车流量小给“追车”提供了条件,但同时她也表示担忧:“正是因为晚上车少,一旦有突发情况很可能反应不过来,不就出大事了吗?”
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毫不夸张地说,在记者的走访中几乎每一位司机都直言曾受过“路怒”的苦,“自己在车里生闷气已经算好的了,最多影响其他乘车人的情绪,但因此引发危险驾驶是最要命的。”互联网上随便搜索“斗气车”“路怒症”都能看到因此引发的惨剧。不久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因变道发生纠纷后,其中一方“开斗气车”导致的交通事故案件,经审理认定司机董某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高峰插队影响秩序,有时“笨一点”反而“快一点”
相比“怒”引发的严重安全事故,另一种程度较轻的坏情绪——急,同样给交通安全造成不小的压力。
每天开车通勤的顾先生告诉津云记者:“只要是开车上路的,肯定都遇到过‘插队’的,尤其是早高峰大家都赶着上班,谁也不让谁。”
例如早晚高峰重点拥堵路段之一的中石油立交桥,其位于东南快速路上,连接南开、河西、西青三区,四层互通式立交桥贯通卫津南路、红旗南路、黑牛城道等多条主干道,拥有十几条主、辅路及匝道,日复一日地承担着分流车辆、缓解拥堵的交通重担。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也正因如此,每遇早晚高峰该立交桥的交通压力就会直线上升。
“卫津南路至红旗南路双向的这两个匝道,我每天上下班必堵,且逢堵必有‘插队’车,他们越‘插’,整体的通行速度越慢。”顾先生坦言,自己有时着急上班也会选择“插队”,或者为了防止“被插”对前车紧随不放。但无论哪种选择都极易造成追尾、剐蹭等情况,“有时眼看着前车被插队了自己更着急,忍不住骂人家‘笨蛋’,要是我肯定不让他们插进来。”但冷静下来之后,他也会感慨,“其实抢那一会又能快到哪去呢,大家如果都规规矩矩的,没准也就不会堵车了。”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机动车在车道减少的路段、路口,或者在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遇到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应当依次交替通行。“交替通行”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文明的表现。
如果说车与车互抢的结果最多是“修车”,那车与人的互抢就极易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很多城市已经开启重罚机动车不礼让行人问题,但我市司机对此领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路口车辆与行人互抢情况屡见不鲜。11月27日晚间,记者在营口道与南京路交口处观察发现,由于右转不受直行红灯限制,许多车辆在行人通行的情况下仍选择“强势右拐”。
一位路过的行人表示:“咱这边的司机这方面意识薄弱,你像营口道车流量和人流量都这么大的路口,还有电动车、自行车混在里面。本来路况就复杂,车还不主动让人的话,多危险呢?”
除此之外,11月27日下午,津云记者沿营口道、南京路、卫津路、黑牛城道等主干道环顾走访发现,多个路口都出现了插队、强行并道、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即便是在非高峰期,上述不文明行为亦发生十次有余。
小区外频现“野生停车场”,校门口承载交通重压
众所周知,考验一个城市交通压力的标准不仅在“行”,更在“停”。车位是否够用、停车是否占道、暂停是否安全……这些问题常常是司机、行人、交通管理部门等整个城市面临的难题。
上述受访人顾先生直言,自己家小区门口的丽江道(昌凌路至玉带路段)几乎沦为“野生停车场”,日常通行都成了一大难题。“因为这边开发晚,又比较偏,前面还有一个隧道一直没修完,所以这段路一直比较‘野’,早几年连个红绿灯都没有,大家都在路面上随意停车。”他告诉记者,“这里紧邻地铁口,周围全是住宅,停车需求特别大。这两年越停越多,光一侧车道就能停两三排,有时双侧能停四五排,留给正常通行的空间就一两条车道。有时晚上回来晚点,连路口都能给堵上。”
顾先生对客观存在的停车需求表示理解,也觉得在流量较小的道路上规划停车位是合理利用资源。“但现在停的也有点太多了,导致每次在这门口打车司机都不知道该怎么走,很多时候不得已只能逆行。虽然平时车不多,但偶尔对向来个车速不低的,也够吓人了。”
津云记者走访发现,与丽江道类似的“野生停车场”情况正在多区上演,北辰区、河北区、河东区都有市民反馈类似情况。
除此之外,学校、医院等特殊场所的“暂停”问题也不容忽视。以家长接送学生为例,短时间的特殊需求往往造成车辆占道情况,但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路段表现出不同纾解压力的能力。11月27日下午4时许,津云记者来到位于南开区宾水西道的一小学附近,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车辆沿校门口已排成三列,仅余一条车道通行。一位步行接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上下学的时候确实车特别多,但这边比较好的一点是十来分钟接完,车就迅速都开走了,就算是占道也超不过半小时。”
但同样的情况在河西区的爱国道、隆昌路附近则显得压力倍增。11月28日晚6时许,记者来到位于河西区的爱国道、隆昌路附近,由于该路段不止一所学校,且中学的放学时间较晚,与晚高峰重合,加之该路段本身车道较窄,综合原因造成拥堵严重,部分车辆甚至停在道路中间,两侧机动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行人络绎不绝,鸣笛声此起彼伏。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张女士直言:“每天下班都得跟孩子和家长挤,都习惯了。也没办法,总不能让人家不接孩子。”
市民建言“锦上添花”,城市交通规划“以软装代替硬装”
“道路交通你我他,安全畅通靠大家。”诚然,上述问题在我们的城市客观存在,但归根结底,交通压力已经成为全世界超大城市的一个共同难题。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多数市民即便有着这样那样的“吐槽”,但总体而言都对现状表示理解和接受。
市民张女士坦言近两年从一线城市回津,自身面临的出行压力已经大幅下降。“其实很多时候堵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很少遇到其他城市‘堵死’的情况,如果大家能再增强点文明驾驶的意识,可能情况会更好一些。”
她建议今后相关部门对不文明驾驶行为能够进一步合理监管、宽严相济,“比如医院门口都有护栏,把就医通道和常规车道隔离开,就算是车多排队也不会影响正常通行,这点我觉得学校也可以效仿,哪怕只在上下学的时候划分出来也能管用。”
针对“野生停车场”的现象,顾先生认为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是好事,但需要注意正向引导。“这就跟装修一样,也不是非要大拆大改,最好是软装代替硬装。”他建议,“可以在道路两侧多加点停车位,哪怕多占一部分车道,也别把司机往‘逆行’上逼。”
他还建议对快速路的重点路段进行重点监控,“早晚高峰市里也堵,但很多地方本身就没有插队的条件,不像快速路上没有监控,大家会有侥幸心理。”
除此之外,受访者们也都认可,再严格的管控也比不上自觉。如果每一位司机都能从我做起,摒弃陋习、文明驾驶,天津这座被冠以“宜居”之名的城市才会更加锦上添花。
毕竟,繁忙本身不是坏事,交通压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活力、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如果大家都能自觉文明驾驶,一点一滴为交通减负,相信这座城市终会少一些地图上的“姹紫嫣红”,多一些温暖人心的亮丽色彩。
(津云新闻记者 韩煦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