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代表飞到延安

1945年9月14日上午,延安在事先没有得到任何通报的情况下,一架苏军飞机降落在延安机场。曾克林从机舱里一钻出来,朝着跑过来的警卫连战士高喊:“快去报告!我从东北来!我把苏军代表请来了!” 驻扎在长春的苏军最高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全权代表贝鲁罗索夫上校和翻译谢德明中校到达延安。 可以想象延安的惊讶与兴奋,朱德立即接见了苏军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曾克林率领4个连的先遣队进驻沈阳后,成立了卫戍司令部,在当地招兵买马,大肆扩军,打开了日本关东军的军火仓库,拿出了里边儿的武器,军队迅速扩充到了2万。这引起了苏军的不满,因为他们和国民政府签有协议,所有的大城市必须交给国民党接管,不能交给八路军。曾克林的举动必定会刺激国民党和美、英等国,使苏联处于被动难堪。于是,下令要把曾克林赶出沈阳,但曾克林也不是吃素的,他说道:“我是延安派过来执行任务的,你们没有权利赶我,如果要我走,让延安下命令。”苏军也没有办法,就到东北最高指挥官华西列夫斯基、马林诺夫斯基两位元帅那里告状。

周保中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保持着密切联系,因为他在苏联呆了几年,被编入苏军序列,担任国际88旅旅长,随苏军一起进入东北,此时是长春卫戍副司令,所以苏联人很信任他,当听说八路军到了沈阳,非常激动,立即指示在沈阳的冯仲云前去与曾克林联络。周保中向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请求接通与延安的联系,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感到确有必要与延安打交道,于是,在曾克林的带领下踏上了飞往延安的飞机。

曾克林向党中央汇报东北实情

飞机着陆之后,曾克林匆匆吃过午饭,便立马赶去向中央首长汇报,在一间宽敞明亮的窑洞里,见到了少奇、朱总司令、陈云、彭真、彭德怀、叶剑英等中央负责同志(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在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刘少奇指出:东北北靠苏联,东接朝鲜,西邻蒙古,有山区,有平原,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成为我军重要的战略地区,我们掌握东北,就可以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因此,中央非常想了解东北的具体情况,越详细越好。

曾克林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大场面,那么多中央大首长非常认真地听他一个人讲话,感到格外自豪,他说:东北各地秩序混乱,到处堆积着武器和物资,没有人看管,各种轻重武器都可以随便拿。任何人只要不打八路军和中央军的旗号,都可以自由进入东北,乘火车不用买票。在东北扩兵很容易,到大街上喊一嗓子,就有成群结队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大批伪组织武装均待改编,我们已经接管了沈阳各重要仓库和工厂,枪有几十万,大炮有几千门,弹药多得数不清。苏军只占领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压根就没有人管。苏军虽然不让八路军进满洲,但个别同志去了,在苏军的帮助下当了市长、卫戍司令。

曾克林的汇报让中央首长都很兴奋,这是天大的好事,东北遍地都是物资武器,我们不去谁去?曾克林受到首长们的高度赞扬,在当时的兴奋状态下,他的一些话明显地夸大了实际情况。致使大部队到达东北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曾克林当时的心情可以理解:作为第一批到达东北地区的指挥员,急切地盼望中央下决心,立即派遣大批干部和部队去东北,使共产党人成为东北的主人。

中央首长认为,蒋介石还没有派军队进入东北,这是共产党占领东北的大好时机。要迅速派人到东北去,要准备40万至60万军队。刘少奇原来就打算建立中共中央东北局,曾克林的汇报促使他下定了决心。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两项决议: 一、立即成立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马上随苏军飞机去沈阳。 二、从华中、华北派遣100个团的干部,不带武器,消灭八路军原有的证件,穿便衣作为劳工到满洲找东北局。绝不可暴露身份,更不能被苏军及英、美、国民党人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7日,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及段子俊、莫春和(报务员、译电员),与曾克林、苏军2名代表乘飞机从延安起飞,向沈阳飞去。因为当时苏联军队是有军衔的,为了便于同苏军打交道,在出发前,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伍修权少将军衔,段子俊、莫春和上校军衔。那是一架道格拉斯式的双引擎飞机,当飞机准备在山海关降落加油时,由于飞行员操作失误,飞机冲出跑道,机头插进稻田的泥土里,机尾高高翘起来,机身成了垂直状态才停下来,乘员和货物一下冲向前舱。叶季壮被撞得最厉害,受了重伤,腿被翻倒的油桶和无线电器材压住,彭真也受了脑震荡,伍修权和报务、译电员都受了轻伤。只有陈云最幸运,飞机的舱门被撞开以后,把他推进了驾驶室,反而没有受伤,就在这时,冀东行署主任朱其文带了一个班的战士赶到,见到了狼狈的样子东北局首长,于是,第二天专门安排一趟列车送他们送到了沈阳。

十万大军闯关东

等送走了东北局的同志后,刘少奇向在重庆的毛主席报告了情况,随即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只要能控制东北,就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决定:抽调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分别率领2万干部和10万部队开赴东北;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第一批3万人立即动身;华东新四军(除五师外)调8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党中央一声令下,各路人马立即启程,分头从陆路、海路向东北进军。当时,东北对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空白地带。日本占领东北后不久,就破坏了中共满洲省委组织。后来东北抗联也被日军挤压到苏联境内,几年内东北都没有共产党活动,所以,中央对于东北的了解,基本都是来自曾克林等人的汇报。

山东军区的所有部队昼夜兼程,6万多兵力先后到达东北:万毅率领的3500人,梁兴初率领7500人,罗华生率领7500人,罗舜初率领9000人,吴克华率领8000人,杨国夫率领8000人,刘其人5000人……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连续徒步急行军,导致不少官兵因伤病而掉队。从海路进发的部队,乘的是临时征来的帆船,在没有任何气象预报和导航设备的情况下,有的船只不幸失踪。

不少北上部队都收到了中央关于东北的情况通报。在层层传达过程中,本来就已经夸大的情况越说越离谱。什么“东北遍地是物资,枪炮要多少有多少”。“到东北住大城市,吃大米白面”。还有的说“到东北每人至少提一级”……

在这种乐观情绪的鼓动下,大家都不愿意要手上老掉牙的破枪,于是,359旅3000多人轻装上阵,把仅有的一门92式日本小钢炮和五门迫击炮以及一些轻重机枪、步枪、弹药,大大方方地留给了林县的太行军区。本来十分宝贵的武器现在成了行军的负担,一路走,一路送,到河北邢台,又送给冀中军区地方部队一批枪支。作为回报,地方同志送给他们一些自行车。骑上自行车在华北平原上跑,比用两条腿一步步量当然舒服多了。有的干部看着好奇,也自掏腰包,到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找商户买自行车骑。当部队于10月下旬到达河北玉田时,每个班只剩了一支枪。这还是因为站岗放哨的需要才保留下来的。

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3师,是进军东北的部队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队伍。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央命令后,率领3师主力4个旅、3个特务团共35000人,从苏北淮阴踏上千里征途,随同一起前往的师级干部,后来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师长黄克诚(开国大将)、副师长刘震(开国上将)、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开国上将)、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开国中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有个说法,东北物资武器很多,现有的武器装备可以留下交给地方部队。但黄克诚并不这样乐观,他考虑到目前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之后,马上就进入冬季,东北气候与苏北截然不同,万一再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所以,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是当务之急,所以他坚持两点。第一点:部队必须要带上棉衣,第二点:必须要全副武装。离开苏北之前,新四军军部曾要求他们到山东后,停留一段时间,协助山东部队作战,但黄克诚认为滞留山东非常不利,历来强调兵贵神速、捷足先登,进军东北应不失时机、争分夺秒,快速行动,于是他直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要求立即北进,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11月25日,第3师从苏北徒步行军,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五个省,历时两个月,完成了进军东北的任务。由于长途跋涉、掉队、伤病员等原因,到东北还有32000人。

东北情况不容乐观

彭真一行到达沈阳后,立即争分夺秒地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据彭真同志估计,由于京汉、津浦铁路不通,国民党军队短时期内来不了,正是我党发展的大好时机。当时除了李运昌、曾克林的冀热辽部队和周保中的少量抗联干部,大批各解放区的部队和干部才刚上路,还没到达。彭真到处调查寻找我方急需的军用物资情况。 经过几天的调查,实际情况却不像曾克林在延安所说:东北到处是飞机大炮,枪支弹药随便可以拿到。9月21日,彭真给中央书记处的电报中说:在我军看守下的军械库,只有七五山炮11门,迫击炮70门,六五子弹500万发,曾克林在延安的报告数据不准确。沈阳兵工厂仍在苏军看守下,据传里面有步枪60万支,大炮6000门,但是,数据是否真实,仍然还在调查中。 绥中飞机已被苏军搬走,沈阳南机场确有27架双引擎日本烂飞机,不可能修理。沈阳西机场有单引擎完整的战斗机70架,但没有一滴汽油,目前对于我军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将来能否取得大批武器,还是个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回忆,他们进入东北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没有办法解决,很难进行大规模作战。此前所传的:在沈阳及各地,堆积着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但我们到达东北之后,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比苏北的根据地要糟糕得多,部队要吃没吃,要穿没穿的,苏军占领东北之后,因为与国民政府签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允许我军进入大城市,不准我们接收日伪军物资,当时的东北土匪非常严重,对共产党军队不了解,部队给养相当困难,出去搞粮食需要派整排整连的武装,少数人根本就无法通行,部分指战员没有棉鞋、棉帽、手套。从苏北带过来的薄棉衣,根本就抵御不了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天气,先头部队连棉衣都没有,困难更大,加上部队作进军东北的动员时,对困难估计不足,此时情绪出现波动。面临着“七无”的窘境,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等,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