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遂宁艳阳高照,位于安居区的江淮汽车生产车间里,20岁的吴少金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吴少金在学校学习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而江淮汽车厂区的对面就是他的学校——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即将在明年6月毕业的他,面临着就业的现实问题。幸运的是,学校为他提供了在江淮汽车实习的机会。目前,他已经在江淮汽车工厂工作了2个月。
“我现在的工作主要就是装配进气道和贴驾驶室防滑条。”吴少金说,“刚来时还不太适应,毕竟在学校没有这么高的工作强度,但是现在也逐渐步入正轨了。”
这段实习经历让吴少金学到很多课堂上接触不到的技术,同时,工厂会提供一些实习补贴,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以前花父母给的钱,总是大手大脚,上班之后才知道赚钱的不易。”吴少金说,他希望可以尽可能久的在这里学习技术,并争取留在江淮。
与吴少金同批次来到江淮汽车实习的同学共20余人,他们和吴少金的想法差不多,都希望在这个大型企业里学到更多专业技能。“在学校,我们接触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而在这里,我们能学到实际生产中更加系统、实用的技能。”吴少金说。毕业在即,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江淮汽车实习的经历,无疑为吴少金和他的同学们增添了一份筹码。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遂宁市人民政府共建,四川省教育厅直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而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的设立,则立足于成渝及周边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需求。其中,汽车学院开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省级精品、省级教改和国家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专业;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是省级示范建设专业。
汽配维修教学设备。崔熙滟摄
同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毕业的盛凯旋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盛凯旋2023年从汽车学院毕业,由学校推荐到江淮工厂实习,凭借自己快速的技能掌握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实习结束后顺利转正,成了江淮工厂的一员。
“从学校到工厂只需要过一条马路,但是这条路我走了很久。”盛凯旋感慨地说,“企业的要求比课堂更加细致严格,我们也是从最基础的生产线做起来,通过公司的一些内部选拔,在工作中一步步学习,通过一些考试之后,才留在了这里。”目前,作为质量管理部的一员,他肩负着成品车辆出厂前的最终检验的任务,细致核查每一部件的安装精度与车辆的整体质量。
“不止江淮,我们和多家知名汽车厂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去他们那里实习、就业。通过这些合作,学生们不仅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副院长张宝中说,“汽车学院2023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97%,就业对口率也在逐年上升。”
张宝中表示,汽车学院一直秉持着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后,张宝中带领记者走入实操教学楼。进到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字排开的教学车辆。此时正是下午的上课时间,学生们正围着车辆认真的听讲。“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在这里进行实践操作,真正实现了理论实践相融合。”张宝中表示,“车企为学校提供了不少教学车辆,同学们能够具体的学习不同品牌型号的车如何修理、区别在哪里,也算直接为品牌培养了售后服务人员,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实操教室。崔熙滟摄
据张宝中介绍,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从每年从大二开始组建企业特色班级,学生加入后学习对口企业的技术,工学交替,学校则会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大三时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据了解,去年9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成功入驻安居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园,与四川江淮汽车、云内动力、裕能新能源等企业开展人才共育、实训基地共建、人才互聘、科技互研等合作,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技术人力支撑,并辐射整个成渝汽车产业。
近年来,安居区以重点产业为支点,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大力培育高等院校。目前,全区有中职专业11个、高职专业17个(含1个本科专业),覆盖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智慧城市、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密切契合全区“3+2”主导产业发展。
据了解,遂宁实行政府统筹、行业牵头,企业和学校双主体,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100余家重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各院校举办“订单班、定向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同时,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制度,推动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合理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和岗位,特别是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直接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近年来,遂宁每年有3000余名中职学生到本地企业实习实训,缓解了企业用工问题。
下一步,遂宁将聚焦产教融合发展需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注重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融合,实现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有效衔接,全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加速融合、精准融合、深度融合,不断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支撑,打造职业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李平、王凡、实习生崔熙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