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县域、城区和园区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单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赛迪顾问依托长期跟踪服务各地经济发展的理论实践,在全面把握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趋势性变化基础上,结合当前县域、城区和园区发展的使命任务与禀赋特征,梳理形成了12个“区域发展关键词”,以期更好帮助各地抢抓战略机遇、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主线方位,为“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提供坚实支撑。

01

县域篇

工业大县

县域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的着力点。截至目前,全国产生了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工业大县,以及一批工业产值超5000亿元工业大县,超百个工业大县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智能化,为县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大县创造了重要条件。“十五五”期间,县域需更好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域与区域城市功能衔接、产业协作和设施联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特色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提升县域产业链发展水平,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高识别度产业名片。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创新工业大县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跃升。

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一头连着都市、一头连着乡村。当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入深度融合期,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全国看,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仍然制约城乡融合,“半城镇化”问题依旧突出,区域间城镇化水平有拉大风险。“十五五”期间,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系列举措,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统筹县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处理好各类城乡关系。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增长动力,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富民产业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县域富民产业”,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依托县域优势资源,各地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各类农业强县、旅游名县、工业大县建设成效显著。当前,县域普遍面临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层级偏低、市场主体不强等短板,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依然存在。“十五五”期间,应充分利用好县域资源禀赋,围绕优势产业、区位优势、要素资源等基础条件,补齐原材料、基础工艺技术等短板,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高能级、专业化产业平台,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消费下沉

县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未来消费增长的重要来源。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消费活力韧性强,升级态势明显,县域消费成为消费大市场新的增长点。“奔县”游越来越受欢迎,爆火旅游县域不断涌现,大理、平潭、荣成、延吉等独具特色的“小城游”成为众多年轻人“奔县”热点。众多消费品牌将县域作为重点发力的新增长点,新茶饮、连锁餐饮、咖啡品牌、综合商业体等加快县域市场布局。“十五五”期间,县域应加快改造提升县城商贸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布局县域前置仓等设施,通过举办主题特色活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产品、打造生活服务综合体等方式,创新消费场景,提供高质量的消费供给。同时,积极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场景,打造爆款旅游产品,持续挖掘消费增长点。

02

城区篇

深度转型

依托较好的资源禀赋和先发优势,城区在发展过程中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本、技术、能源、数据等要素资源,在过去一段时间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也逐步面临资源成本要素上涨、有效需求不足、人口老龄化等制约,传统增长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亟须深度转型。“十五五”期间,城区应紧扣“深度转型”,全面发挥好城区创新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要素集聚的系统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领跑,率先形成新质生产力。具体来看,一是单点发力向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转型,加速要素禀赋优化重构推动产业能级跃升;二是“二三并举”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转型,加快补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板,围绕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与经济支撑能力;三是“招大引强”向“生态营造”转型,进一步发挥城市经济特质,加强场景供需两端双向牵引,强化生态营造,优化形成“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根植性和吸引力。

制造回归

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引发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愈发严重,对城区经济增长、税收、就业、社会治理等方面带来多重挑战,制约城区竞争力的保持与提升。“十五五”期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有望成为城区打造区域竞争力底盘的关键承载,因地制宜发展新型都市工业,将成为城区解决制造业空心化、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城区应当系统谋划一批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先进制造业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与关键产品,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供应链和高标准数字园区。充分发挥城市场景足、资源多、创新活、要素健全的系统优势,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领跑新赛道,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制造回归”夯实城区竞争力。

场景创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城市发展逻辑逐渐由“产-人-城”向“城-人-产”转变,场景创新作为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有望成为推动“城人产”融合、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场景创新工作仍面临场景机会开放程度不够、场景创新生态不完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不匹配等突出问题。“十五五”时期,城区场景创新应强化主体培育、加大应用示范、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场景生态,探索场景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具体来看,一是强化数据底座建设,加强城区和产业中的人工智能“数据底座”的建立与开放,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兴手段扩大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数据库;二是加强创新场景制度建设,探索制定宽容审慎的场景创新供给制度,积极探索创新沙箱、负面清单等多种创新监管制度,最大限度允许场景创新试错;三是探索建设一批超级场景,持续谋划和打造一批具有城市特色的超级场景,定期征集、深度挖掘高价值场景机会,吸引创新机构、组织积极参与创新场景建设。

开放融通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更是城区“十五五”期间应大力推进的重点标志性工作。近年来,我国城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互利共赢局面持续拓展,对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支撑作用。“十五五”期间,城区应进一步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推进开放,巩固区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构建区域经济新增长引擎。具体来看,一是强化通道型、平台型开放,发挥城区创新资源集聚、产业集聚的优势,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努力成为高质量外资承载地和“走出去”的标杆典范;二是深化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制度创新策源地;三是塑造都市型开放新优势,提高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国际商品与服务供给新高地、消费新平台;四是强化国际开放与区域融合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强化区域间的功能协作,建设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开放网络,促进整体开放水平提升。

03

园区篇

深化改革

“十四五”时期,各类园区不断发挥对所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一些园区出现统筹规划不够科学合理、与属地行政区职责关系尚未理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对园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形成了制约。“十五五”期间,建议园区进一步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紧扣“深化改革”,以发展模式创新为主线,加快建设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园区管理制度,推动把园区建设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引领区。具体来看,一是健全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园区和属地行政区关系,具备条件的园区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二是强化园区基础管理,完善园区管理审批、规划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有序推进园区政企分离、管运分开改革创新;三是优化园区人财物管理,推进机构改革,探索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减少园区管理层级,支持园区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流动。

创新突围

创新是引领园区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园区创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创新资源要素不断集聚,但众多园区也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转化不够通畅等创新驱动不足的问题。未来五年,园区应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发展动能,着力实现“创新突围”。一是加快园区主导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依托自身特色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二是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园区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多形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上下游的产品和技术开展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快速中试熟化;三是强化创新人才制度保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以一流创新人才集聚引领一流技术、项目、资本和产业集聚,突出“产才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为创新人才提供贴心生活服务。

产业蝶变

园区是引领带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但部分园区也面临着产业同质竞争、产业链协同不足、政策依赖度高等问题。“十五五”时期,建议园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分业施策,加强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蝶变”升级。具体而言,一是促进园区传统产业升级,加强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促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二是巩固提升园区优势产业,围绕重点优势的产业领域,建立健全保持领先地位的机制,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增长新引擎;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原子级制造、清洁氢、新型储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建立园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孵化与加速政策体系,落地一批重大应用和产业化项目。

智改数转

园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已连续三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部分园区已形成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但多数园区仍存在“智改数转”动力不足、资金制约项目建设、人才限制持续发展等问题。未来五年,建议园区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点线面”一体化加快推进“智改数转”工作。“点”:聚焦园区重点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数字化改造,引导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分级建设一批标杆企业和智能工厂;“线”:聚焦园区重点产业链,推进数字化协同改造,推广细分行业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支持龙头企业开放数字系统接口,引导供应链企业接入,打造一批数字化供应链;“面”:聚焦园区重点集群,建设高标准、数字化园区,探索园区数字化整体提升路径,实现园区内数据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互通互联,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走实走深。

下载完整报告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