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1692—1752 年, 清浙江钱塘人,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又号南湖花隐、西溪渔者。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初召试博学鸿词科不遇。搜奇嗜博,尝馆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数年,多见宋人集,因撰《宋诗纪事》。诗词皆工,诗品清高,而长于用书,为浙派名家。论词推崇周邦彦、姜夔,亦为“浙西词派”重要作家。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南宋院画录》等,又与查为仁同撰《绝妙好词笺》。
入桃花坞至山半观龙潭中有蜥蜴数头咸淳临安志所云水瓮也 清 · 厉鹗
钵里何年咒蜿蜒,入厨剖竹走涓涓。
痴儿不识神龙宅,只道山中一斗泉。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厉鹗所作,描述了他探访桃花坞至半山腰时观察到的龙潭景象,以及其中蜥蜴(根据《咸淳临安志》记载,这里提到的“水瓮”可能指的是蜥蜴或类似的水生生物,但传统上“水瓮”并非直接指代蜥蜴,此处可能是诗人的一种诗意化表达或借指)的情景。
钵里何年咒蜿蜒:首句以“钵里”起兴,钵通常指僧侣用以化缘或盛食物的器具,这里可能暗喻龙潭或某种神秘的空间。“何年咒蜿蜒”则暗示着某种古老而神秘的咒语或传说,使得龙潭中的生物(可能是指蜥蜴)呈现出蜿蜒的姿态或形态。
入厨剖竹走涓涓:这一句通过“入厨剖竹”的日常生活场景,巧妙地与龙潭的流水相联系。在古代,竹管常被用作引水工具,这里可能意味着龙潭之水通过竹管被引入或流出,形成涓涓细流。同时,“入厨”也带有一种生活气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痴儿不识神龙宅:这里的“痴儿”可能指的是那些对自然奇观缺乏了解或认知的人。“不识神龙宅”则表明他们未能识别出龙潭实际上是神龙的居所,暗示了龙潭的神秘和威严。
只道山中一斗泉:末句以“只道”引出一种误解或浅显的认识,即那些“痴儿”仅仅将龙潭看作是一座山中普通的泉水,没有意识到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或神秘力量。
过集庆寺吊阎妃冢 清 · 厉鹗
香门零落水松牌,一种承恩事已乖。
犹胜鸾绡燕地去,莲花国里葬金钗。
首句“香门零落水松牌”:“香门”指的是寺庙的大门,通常用于供奉香火和进行宗教活动。“零落”形容寺庙大门的破败和荒凉。“水松牌”可能是指寺庙大门前的水松木牌匾,也象征着寺庙的庄严和神圣。但如今,这些牌匾也已零落不堪,暗示着寺庙的衰败。
次句“一种承恩事已乖”:“承恩”指的是阎妃曾受到的宠爱和恩泽。“事已乖”表示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如从前那样美好。这里指的是阎妃虽然曾受宠一时,但最终却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三句“犹胜鸾绡燕地去”:“鸾绡”和“燕地”都是古代文学中的常用意象,分别代表着美丽和遥远的地方。“犹胜”表示相比之下更为优越或更为幸运。这里指的是阎妃虽然最终葬身于集庆寺,但相比起那些被远嫁他乡或流落异地的女子来说,她的命运还算稍微好一些。
末句“莲花国里葬金钗”:“莲花国”通常指的是佛教中的净土或极乐世界,这里用来形容阎妃的墓地所在之处。“金钗”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头饰,这里用来代指阎妃本人。整句的意思是,阎妃虽然已逝,但她的墓地却位于一个如莲花般美丽的净土之中,这也算是对她的一种慰藉和纪念。
答姚玉裁庚申秋日入黄鹤山见怀 清 · 厉鹗
十里秋松泻暗泉,参差游事又三年。
著书未遂名山志,才说幽栖一怅然。
首句“十里秋松泻暗泉”:“十里秋松”描绘了黄鹤山秋日里松树绵延十里的壮观景象,秋意盎然。“泻暗泉”则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泉水从松树间流淌而下的情景,暗泉的流淌更添一份幽静和神秘。
次句“参差游事又三年”:“参差”形容时间流逝的不均匀和难以捉摸。“游事又三年”则指姚玉裁上次游览黄鹤山与此次相隔已三年之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相聚时光的短暂和珍贵。
三句“著书未遂名山志”:“著书”指诗人自己的文学创作。“未遂名山志”则表达了诗人虽然有志于将自己的著作流传于世,但至今尚未实现的遗憾。在古代,文人常有将自己的著作藏于名山之志,以期流传千古。
末句“才说幽栖一怅然”:“幽栖”指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一怅然”则表达了诗人在谈及自己的隐居生活时,内心所感到的怅然若失。这种怅然可能源于对友人的思念、对未竟事业的遗憾,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孤独和无奈。
书沈约宋书后 清 · 厉鹗
门外常停贵客车,一生瓶钵托京华。
黑衣宰相人閒少,著论翻教毁释迦。
首句“门外常停贵客车”:这句诗描绘了沈约家门前常有贵客来访的景象,暗示了沈约在当时社会上的显赫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次句“一生瓶钵托京华”:“瓶钵”原指僧侣云游时随身携带的饮水器和食具,这里借指沈约的生活和事业。“托京华”则意味着沈约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寄托在了繁华的京城之中。这句诗表达了沈约一生致力于学问和事业,在京城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句“黑衣宰相人閒少”:“黑衣宰相”是对沈约的一种尊称,因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上担任过要职,对朝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閒少”则意味着像沈约这样才华横溢、地位显赫的人物在世间并不多见。这句诗强调了沈约的非凡才华和卓越地位。
末句“著论翻教毁释迦”:这句诗是对沈约学术观点的一种评价。沈约在学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但有时候这些观点可能会引发争议。“著论翻教毁释迦”指的是沈约的某些学术观点或著作可能被视为对佛教的某种程度上的否定或批判。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毁释迦”并非指沈约直接攻击佛教或佛祖,而是可能指他对佛教的某些教义或解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或质疑。这句诗反映了沈约在学术上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