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户口本,仔细看里面的内容,文化程度一栏和家庭出身的填写,真是大有深意,与众不同!
1959年12月,经过十年的监禁,溥仪终于迎来了特赦的日子想,这位曾经的皇帝,经过了无数风雨,终于可以回到他熟悉的北京。
可惜,紫禁城早已不再是他的家,而是变成了故宫博物馆,无处可去的他只能寄住在五妹金韫馨的家中。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金韫馨就催促溥仪去办理户口,毕竟,在新中国,户口不仅关乎身份,更是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没有户口,连买粮食都成问题。
由于溥仪对外面的世界很陌生, 12月9日这天,五妹夫万嘉熙主动提出要带溥仪去西城公安分局的厂桥派出所,办户口。
看到眼前身材瘦高、穿着翻领大衣,带着黑框眼镜,像教书先生一样的普通男人,负责户口登记的民警吴静深,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是曾经的宣统皇帝!按照工作流程,吴静深一边问,一边进行户口登记,我们看一下其中几个栏目的内容:
1、文化程度:初中。
在被问到受教育程度时,溥仪仔细想了想说:“上过11年私塾”。
吴静深一时犯了难,他先是在文化程度一栏写上“高中”,然后又划掉,写上了“初中”。
溥仪的真实文化程度如何?虽然我们不能量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在初中文凭之上。
首先,从受教育年限来说,从1908年入宫到1924年被迫离开紫禁城,溥仪一直没间断在上书房的学习。
其次,从师资力量上来说,清朝未灭亡前,为了让溥仪成为雄才大略的君主,摄政王载沣殚精竭虑,为溥仪精心挑选了朱益藩、陈宝琛、陆润痒、袁励准等一众学识渊博的大儒为“帝师”。
在学习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后,1919年,13岁的溥仪又迎来了他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后者不仅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还曾担任威海卫的英国行政长官,庄士敦的到来为溥仪的教育带来了西方思想的影响,使他对外部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的全心全意教导下,溥仪的英文水平不仅突飞猛进,他在数学、地理等现代学科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在这么多名师“多对一”的辅导下,溥仪的文化程度肯定要高于一般的初高中生,在文物鉴赏方面,他更是一骑绝尘, 连许多专家都不如他。
据说,有一天,国学大师王国维邀请溥仪到家里欣赏珍藏的古董,结果,溥仪看了一眼就放下了,王国维不解,溥仪只好硬着头皮回答说:“恐怕你收藏的这些古董是假的。”
王国维紧接着追问原因,溥仪更加不好意思了:“原因嘛,我说不上来,但这些跟我小时候在宫里看过的玩过的,不一样。”
独特的成长经历,造就了溥仪不俗的鉴赏能力。
2、家庭出身:58。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58”代表什么意思呢?对照2004年前被废止的《家庭出身代码表》,我们就能明白,”58“代表的是“土司”!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土司”是由中央王朝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的一种官职。
清朝是由我国的少数民族——女真(后来称为满族)建立的王朝,溥仪的祖先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时,是女真族建州部的首领。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溥仪的家庭出身与“土司”相类比,确实有一定的贴切性。
3、婚姻状况:离婚。
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占了好多“第一”,其中,在婚姻上,他也是第一个“被离婚”的皇帝。
在溥仪前半生中,他先后结过三次婚,娶过四任妻子。
1922年,刚过15岁的溥仪,按照皇家的传统和规矩,迎娶了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那时的他还是皇帝,对待这一后一妃,没有一点夫妻恩情,1931年,淑妃文绣因受不了溥仪的冷漠,于1931年愤然登报离婚。
很快,婉容也被打入冷宫,最后凄惨死去,溥仪的第一段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
1937年,溥仪又娶了“祥贵人”谭玉龄,她聪明能干,温顺贤惠,是溥仪较为宠爱的一位妻子。不幸的是,这段婚姻也未能持久,谭玉龄在1942年病逝,她去世时,年仅22岁。
后来,溥仪又纳了“福贵人”李玉琴,由于李玉琴不情不愿,对待溥仪也没有多深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李玉琴便向民政局提交了离婚申请,所以,年届50岁的溥仪被特赦时,又变成了单身。
从皇帝到普通公民,溥仪的身份转变全都浓缩在这页薄薄的纸上,因此,溥仪的户口本不仅仅是他个人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这个户口本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被当做“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北京警察博物馆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