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又叫“生态河”、“美酒河”、“美景河”和“英雄河”。这条约500公里的水道,流经川、滇、黔。
它是目前长江流域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干流没有建坝的长江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赤水河也被称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庇护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业水域生态工程创新团队”选取了赤水河中游段的一条重要支流——盐井河,进行科学考察。
团队经过实地勘测发现,这里距离赤水河干流6公里,落差2.6米,内嵌上下两排的涵管,虽然可保持水流通过,但利用流速仪测量,涵管内水的流速达到8米每秒,湍急的水流形成了一种生态的阻隔,鱼无法游上来。
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支持下,由习酒集团和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资助,2023年6月开始实施盐井河洄游通道畅通工程,历经1个月完成工程改造。
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盐井河挡水堰的开孔措施有效改善了鱼类栖息地条件,水文条件、迁徙条件、水环境条件、鱼类迁徙连通性均得到很大改善,这里的鱼类、水文等环境正趋于自然向好。
2022年,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专门设立了“赤水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鱼类迁地保护潜力调查”项目。
由河海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组,共同开展了赤水河鱼类栖息地本底调查。
课题组在赤水河全流域共设置80个点位,按照水文季变化,每个季度都要对赤水河流域开展鱼类栖息地特征野外科学考察。
监测水流流速,通过水文监测,开展水环境监测,掌握鱼类栖息地的水环境状况。监测赤水河内滩地的空间分布、几何形态、纵径、横径、土壤组分、渗透性、卵砾石级配等指标数据,开展滩地特征监测,掌握鱼类产卵滩地的状况。开展植被监测调查。监测河床卵砾石粒径、体积、质量、底质组分、孔隙率、悬浮、沉降、启动速率等指标数据,开展河床基质监测调查,掌握河床基质分布与组成特征。
课题组积累长系列基础数据,定量把握栖息地质量,准确掌握鱼类栖息地特征和功能作用评估方法,为濒危鱼类就地与迁地保护提供数据和信息基础,为赤水河流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也为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提供示范与样板。
课题组累计参与人数达90余人次,驱车行程12000余公里,徒步勘测110余公里,获得水、土、植被等各类样品10000余份,现场照片、视频、影像资料20000余份,数据信息储量达3000GB。
全面禁渔5年以来,赤水河鱼类资源恢复明显,鱼类物种数量由禁渔前5年的123种增加至禁渔后5年的126种。鳗鲡、红唇薄鳅、异鳔鳅鮀、细鳞鲴、光唇蛇鮈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和青石爬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出现率明显增加。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分析显示,赤水河河流健康状况稳步提升,由禁渔前的良好等级提升至优良等级。生态系统营养水平提升,生态系统成熟度增加,稳定性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