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个兵团司令员中,有18位于1955年全都被授衔,并且至少评为上将,而只有一个却与军衔无缘,这位就是程子华将军。
程子华也算是战功赫赫的战将之一,能够成为第13兵团的司令员,说明他的能力必不可小觑,那为什么他没有被授衔呢?
弃笔从戎,投身革命
程子华,本姓苏,1905年6月20日出生于山西河东解州(今运城市盐湖区)城内一户苏姓商人家中。
自古以来,河东就是一片文明的土地,人文蔚起,英才辈出。程子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家境还算可以,他是苏家第四个男孩。
不过,由于程母之妹无出,姊妹情深,所以程子华一出生就被过继到了姨妈家,并改姓程。程家的生活十分的清苦,家里主要的生活开支是依靠养母在外替人做针线活来维持。这样的家庭环境,练就了程子华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程子华七岁开始上私塾,读《论语》等经书。十二岁的时候转入了模范国民小学,学习国文、算术等课程。在此期间,国民小学的老师给他取名为程世杰。
十四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继续供他读书,于是和传统时代山西父母为子女谋出路一样,程家让程子华当伙计从商为徒,好赚钱养家。程子华认为当学徒其实就是去到老板家里当仆人,会受尽剥削,因而反对那样做。
时逢山西省督军兼省长阎锡山重视教育,在全省范围内开办贫民高级小学等面向穷苦人家子弟的学校,程子华求知心切,愿意继续读书,于是自己考上了公费的运城第三贫民高级小学,并在此受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席卷全国,也吹到了晋南的运城地区,当时的程子华只有14岁,却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后逐渐接受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爱国主义的初步觉醒。
1922年夏,程子华从第二贫民高小毕业。因家境不裕,养父母希望他从商之事再度提及。随着读书和新知的增长,十七岁的程子华对经商越发没有兴趣,他认为经商只能实现一家的富裕,要改变中国的积贫积弱,就要读书救国。
当年秋天,养母不愿勉强其志,遂为之筹借了两元钱的路费,程子华日夜兼行到达太原,考进了完全官费的太原国民师范学校。
1924年,程子华在韦思恭和梁其昌的介绍下,加入了青年团组织。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程子华也参与了学生斗争,并逐渐认识到了革命的真理,次年在纪秀川的介绍下,加入党。
面对混乱不堪的中国,程子华逐渐认识到通过改良来使中国实现统一富强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拯救中国。
适逢国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在革命潮流的感召下,程子华弃文从戎,投考进入了武汉黄埔分校,这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由此程子华走上了军事革命的道路,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平津战役中的擅作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程子华,于1946年10月,担任了新成立的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军区的司令员,此后的三年中,程子华领导着党组织和群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了多次作战,建成了冀察热辽根据地的战略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程子华亲临前线,率领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部,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两军对垒了六天六夜,战斗异常惨烈,我军誓死坚守塔山,使增援敌军被挡在塔山脚下,未能前进一步,从而保证了锦州之战的胜利。
在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程子华又投入了平津战役中。毛主席为了能够顺利解放北平和天津,下令以围点困缓援的战术应对傅作义的部队,命令杨得志和杨成武率领第二三兵团前往张家口设伏。
程子华作为这场战斗的领导者之一,他接受的任务是带领兵团先行入关,刚开始的行程十分顺利,可是程子华在走到密云的时候,更改了战斗策略。
第11纵前行的贺晋年,在得知了驻守密云的敌军布防薄弱,认为可以速战速决,于是程子华认同了他的计划,发起了进攻。
可是开战后,才发现敌军驻守的不止一个兵团,这让我军遭受了极大的阻力,于是程子华命令第4纵队继续前行,第11纵队继续进攻,这一仗打了两天两夜,才攻破密云。
虽然程子华这一作战赢得了胜利,但却造成了打草惊蛇,影响了我军的全局战略。敌军的傅作义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得知了密云的战事后,猜测到了毛主席的作战计划,随即立马下令在张家口的35军撤退。
此时,原本接收到阻击敌人后路命令的程子华根本来不及阻挡敌人的撤退,还好华北三纵司令郑维山立马开始行动,拖住了35军的步伐。
而傅作义派出了104军进行支援,郑维山的部队此时被前后夹击,情况十分危急,但他仍然坚守阵地,与敌军誓死进行抵抗。郑维山这一决策,为我军争取了时间,后在我军的主力部队赶来后,将敌人保卫歼灭。
因为程子华的擅作主张,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使我军在战场上由主动改为了被动,并增加了我军的伤亡。毛主席为此对程子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命令其悔改和反省。
转入地方,无缘授衔
北平解放后,程子华担任了北平的第一任警备司令兼政委,着手接收并清理这座兵荒马乱中的大城市。
各项工作刚刚就绪,他又于1949年4月被中央任命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再次率领大军南下,从河南、湖北打到湖南,扫荡残敌。
1949年底,原山西省的建置恢复后,程子华被中央调任到山西省,成为故乡山西的党政军一把手,从军队转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10月,程子华奉命调往北京,开始了后半生的经济工作生涯。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程子华并没有参与评衔,因为当时的原则是转入地方工作的将领不再授予军衔。就比如周总理、邓公、李先念等几位,也是因从事地方工作,没有被授衔。
而程子华虽然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功劳,但他也是早已离开了部队,成为了地方工作者,因此也被排除在授衔的名单之外。
程子华此时已不再年轻气盛,对于平津战役中的因贪功带来的影响,他早已悔改,积极地承担了过错,对于这个未被授衔、情理之中的结果他是坦然接受的,毫无怨言,只要能够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