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华大学秀钟书院和笃实书院宣布学院学生第一学期的成绩不计入GPA计算,不影响奖学金和推免成绩评定。
图源:清华大学秀钟书院官网
此前,北京大学校报官方账号发布:
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无数学生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
这个新方案最重要的改革就是不再用绩点制的方式计算GPA,而是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用优秀率(A%)和优良率(AB%)替代 GPA,并将学生的成绩分为 A、B、C、D、F 五个等级。
图源:北京大学校报
这可以说是学术圈的一点小小震撼了——
评价体系更“粗线条”之后,对一些在校期间做科研、创业的同学应该很友好,毕竟既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又可以收获不错的成绩。
绩点制能更直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能为中国学生留学申请带来便利,但是大家都去刷绩点,就造成内卷越来越严重,很多同学都陷入了“绩点为王”的困境。
绩点厮杀最严重的战场莫过于保研和留学。
多所高校在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办法中指出,申请条件是专业成绩排名“名列前茅”。
图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0.1 分会让人失去保研资格,0.1 分也会让人上保研名单。
而GPA 的高低也把握着留学申请的命脉:
无论是选择去哪个国家地区、学校与专业留学,GPA 毫无疑问是申请的第一道门槛。如果最基本的 GPA 达不到,将有很大概率直接被 pass。
图源:中国南方电网官网
除此之外,绩点在奖学金评选、毕业求职时也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改变评价体系之后,真的能改变大学生“卷”的本质吗?
其实,绩点制应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评判,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绩点制更加科学、规范,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励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正如中国科学报学者所说,“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应该更好地教育学生:从一所好大学接受一流的教育而不是专注于分数之高低,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
而对于处于竞争中心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绩点制,还是百分制,或是其他考核评价体系,都是一种“外视”,而真正重要的则是“内视”,是自我的实现和成长。成绩只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伴生品,而每个人自身更多的潜力则需要“自我考试”才能够发掘。
归根到底,绩点只是一张入场券,拿到入场券后,这种自身的独特性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小站雅思、星球数据派来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