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以雄浑有力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刹那间,震天的锣鼓声,人民的欢呼声将城墙衬得越加鲜红。

至今,天安门城楼已经屹立六百年而不倒,是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向往的地方。

但就在1969年,一道紧急命令从中央下达:秘密拆除重建天安门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居然要秘密拆除作为国家和首都形象的天安门城楼?

这个“秘密”真的瞒得住吗?

历史的见证者

天安门,是明代永乐年间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大建北京城时所建,沿用原名承天门。但在建立之后的40年间,承天门不断遭遇大火、兵火的毁坏,两次修建后改称天安门。

到了清代末年,在内部清政府腐败堕落与外部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天安门又一次被炮火轮轰,变得奄奄一息。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此后,天安门城楼彻底荒凉破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的号角声中,天安门终于获得了新生。

秘密修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不断对天安门城楼进行多次修缮。每逢节假日人流量增多时,都会对其做例行检查。

但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飘摇,外在的修修补补根本不能解决内部实际的结构问题。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7.2级大地震,波及周围多个省市,出现裂缝、滑坡等现象,原本“脆弱”的天安门城楼也更加令人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安全考虑,北京市政府组织专业小组,对天安门城楼进行全面的“大体检”,最后结果令人骇然:天安门中间大厅的几根金柱表面看似完好,内部却已经空朽,尤其是承受屋顶荷重最大的8根大梁,已有6根断裂!

事关国家领导人的安危,以及天安门城楼背负重大的政治责任。对此中央引起高度重视,对它采取了拆除重建的特殊措施。

同时,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了避免拆除重建的消息传出去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中央决定“秘密修建”。

但天安门城楼本身的宏伟与重要性,就决定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需要在短暂6个月内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浩大工程

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中央指定由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为主要施工单位,所有参与此次重建的人员应自觉担当起国家的使命,在心理和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而面对如何“掩人耳目”地进行工程这一难题,大家都犯了难。

好在人们凝聚力量,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可以将数根衫蒿连接在一起,层层包围,就能将长66米、宽37米、高32米的“庞然大物”给笼罩起来,将原本需要1个月的工期缩短为只要8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拆除与重建,专家给出三种方案。

因为考虑到既要保留原有建筑模样,又要对危险的地方进行修缮整理,所以毛主席选择了其中的第一种,保留建筑原有风貌,在木料中添加防腐的材料,并表明:“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木工师傅和测量人员在施工前,会仔细测量并记录下天安门城楼每一块木构的尺寸和大小,并且拍照留存。这不仅是工程的开头,更是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左)与周总理(右)

正当拆除工作紧张的进行中时,工人们发现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原来在城墙隐秘的地方,发现了一枚炮弹,经过专家检测,这是八国联军侵华炮轰天安门所留下来的。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工人们又相继发现了另外五枚炮弹,令人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拆除城墙后,能工巧匠们又是怎样将一块块大的木构件,系统而有组织地拼接起来的呢?

这就绕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古建筑修复技术里面的 “紥小样”了。在建造大型建筑之前,木匠将该建筑按比例缩小做成模型,通过熟悉其构造、做法等,给后面的拼接工程打下基础,使工程进行得更加得心应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匠们正是认认真真比对着图纸,在手中不断精进技术,以数块木构垒筑起宏伟建筑的。

至于在哪里找到这样适合条件的木块,房修二公司组成专业小组,跋涉到东北大小兴安岭去考察木材,但无法解决吊出和运输难题,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进口木料。

对天安门城楼修建的过程是一波三折的,其中经过了两次严肃的讨论:

一个是天安门修建时的彩画采用“西番莲和玺”,来替代原来的“金龙和玺”。

另一个是关于是否要用“五个里程碑”来替代正脊和垂脊上的吻兽的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分人认为吻兽是封建的旧的产物,应当被打倒,选用“五个里程碑”则能展现新中国奋斗前进的宏伟历程。但另外一部分人则反对,认为吻兽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两方争执不下,最后周总理出面平息争论,主张保持原样,避免了历史性的错误。

天安门城楼就这样静静地矗立在原地,以俯瞰的姿态观察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思潮的更迭发展。

天安门城楼的这次修建从1966年动工,前后耗时共112天,由一副病弱的躯壳蜕变,从而涅槃重生,这归功于国家的强盛

大国工匠精神

在今天焕然一新、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背后,那奔涌着的、翻腾着的,是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与对国家的赤诚热爱

在天安门城楼大木构件制作的过程中,负责大木制作首席掌案的王德宸师傅,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日夜都盯着施工现场,有时为了核对一个一个尺寸或检查一个榫卯,经常半夜从床上爬起来,跑到现场去仔细检查,生怕出现一个纰漏。

期间恰逢他的长孙出生,对于全家是一个天大的喜事。

但因为天安门城楼修建期紧张,加上工厂距离家有十几公里,所以他心里紧绷的那根弦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将浑身的精力投入到城楼的修建,没有回过家。

最终在他以及团队的努力下,天安门城楼的木构件制作没有出现任何差错,确保大木顺利安装。

王德宸师傅称,“能参与此次工程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殊荣”,体现了古建筑老工匠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度负责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天安门城楼竣工前,悬挂国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国徽的位置要求极其严格。那么由谁来挂,怎样挂在墙上才算准确?

经过多方慎重商议,北京五建的姚来泉接下了这项重要的任务。在和团队密切配合下,通过观测国徽中央与中轴线的距离,他小心翼翼地调试,耗时一整天才总算将这项任务落地成功。

在这庞大的工程修筑期间,为此作出努力的还有更多的“小人物”。比如为了木材,带领团队奔赴遥远北方山岭森林的施工团队;为了安全,日夜站立在木梁间盯梢守岗的警卫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这漫天闪闪的星斗,将光辉注入流淌着的银河,从而汇聚成滚滚而磅礴的力量。

结语

由于秘密重建,关于天安门城楼的这段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为人们所知道的,直到今天,才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安门,这座在历史上不断经沐风雨的古老建筑物,始终以庄严和肃穆的姿态雄踞在中国大地上,先后见证了王朝更迭、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最终在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解放了自己,也将在今后日子中不断见证中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天安门城楼秘密重建始末》,王晓平
2.《天安门曾“秘密重建”》,贾英廷
3.《1970年的天安门城楼翻建工程》,杜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