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永宁校区的建设又有新进展。位于温江永宁街道天王社区的电子科大园区配套用房项目,宿舍楼、科研楼等主体已初具雏形。
(图源:电子科大本科招生公众号)
电子科大园区配套用房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14.28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不久之后,电子科大永宁校区也将在这里动工建设。
在高校建设越来越注重内涵式发展的阶段,办学空间逐渐成为了制约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升办学质量与科研质量,许多高校着手建设新校区,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不止电子科技大学,985高校近年来“动作频繁”,纷纷扩大学校规模,建设新校区。
抢占前滩
这些综合实力强劲的高校开拓新校区,不仅是追求高校自身更高格局的长远发展,也是着眼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而作出的实际举措。新校区常被寄予厚望,要立足于国家需求及新兴产业,对标世界一流,实现高质量的培养与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崇明校区规划全日制在校生2000人,其中本科生500人、硕士研究生1200人、博士研究生300人,拥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学位留学生。该校区将发挥交大学科优势,结合崇明生态禀赋,融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旨在打造符合上海世界一流城市定位的国际化校区,凸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特色,建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国际示范校区,打造世界一流农科教育新地标。
上海交通大学崇明校区项目效果图(图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面对全球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巨大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将在平谷区建设一座“未来大学”,即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以科教产融合的方式解决未来农业的问题。预计2028年9月,国农港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这里将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种类最全、水平最高的农业科技重大基础设施集群。国农港不但是国家级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未来大学的新形态,将为全球农食系统转型和未来农业科教产融合发展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以培养专业硕博士和国际合作办学本科生为主。华科大军山校区打破既有的学院概念,创新设立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碳中和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等四大交叉学部。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者,华中科技大学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响应国家交叉学科建设的号召,从契合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地方经济的角度,为国家培养更多新型人才。
主动突围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扩建潮持续已久,不仅为高校学科建设添砖加瓦,也成为高校面临管理压力及硬件短缺等问题,主动突围的必然选择。
校区分散,管理困难
山东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经多次迁徙、合并调整,形成了如今一校三地八校区的格局。山东大学总占地面积有8000余亩,但对山大而言,仍然“不够”。
据相关报道,山东大学办学规模较大,学科分布过于分散,校区分散、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已逐渐显现,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医学院在趵突泉校区、工科在千佛山校区、文理科分散在中心校区和洪家楼校区,不仅学科融合缓慢,难以发挥综合性优势,而且增加了学校管理成本。
总投资金额432亿元、占地面积约7804亩的龙山校区,成为了山东大学发展新的机遇。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建成后,将成为山东大学第九个校区。山东大学着力构建的“一校三地”(济青威)、“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一体发展”的“山东大学系统”将更加完备。
教学设施,不够用了
教学设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设施,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教学设施不足,必然掣肘学校发展。
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训练科研竞赛场馆用房和学生宿舍紧张的问题十分突出,办学空间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西安体育学院通过鄠邑校区新校区建设,主要是为了有效缓解教学训练场馆等办学条件紧张的矛盾。
学校宿舍,住不下了
近年来,不少高校出现“住宿危机”。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显示,将不再为全日制专硕提供宿舍。宿舍问题逐年凸显,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持续扩大带来的“后遗症”。甚至准大一的学生,也可能没有床位。
(图源:小红书)
作为“吃穿住行”重要四件套之一,宿舍扩建,是高校扩建的重要一环,许多高校正在努力让宿舍“够住、好住”。如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将新建学生宿舍10栋,新增床位9088个;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将打造一个集智能化、环保型、舒适度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生宿舍区,提升南大学子的生活品质……
已有不少高校,正在进行宿舍扩建。
携手地方,相辅相成
大学相当于人才蓄水池,能吸引高端人才,地方与高校共建校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眉山作为四川最年轻的地级市,对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十分重视。四川大学眉山校区,既是四川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大计,更是眉山市抢抓成都都市圈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的战略举措。川大携手眉山共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实现了眉山教育史上“双一流”大学零的突破,将有力提升眉山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科技人才支撑;而眉山也将助力四川大学培育更多一流人才、打造更多优势学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川贡献更大力量。
高校建新校区,不仅是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也是对国家发展新学科、新产业的积极回应。作为人才蓄水池,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也必然能够拉动本地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提升。
未来,高校建立新校区或将会成为高校扩大规模、寻求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这也充分彰显出了地方与高校始终风雨同舟、共荣共生。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软科”整理,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