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集结号》、《智取威虎山》的上映,电影中的一个奇葩武器也着实火了一把,连长谷子地把一个圆形炸药包塞进油桶,点燃引线,一个巨型的炮弹划出一道弧线,飞向敌阵,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炸的国军死伤一片,哭爹叫娘。

这种火炮不是导演想象出来的,而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而且还是一个投诚的国民党军官发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结号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取威虎山剧照

这个火炮的名字有很多,我军不同的部队给他起了不同的名字,“飞雷炮”、“飞雷筒”、“土飞机”、“特大威力炮”、“炸药抛射筒”,五花八门,“炸药抛射筒”最为贴切,不多,这么多名字都没让人记住,反而对这种火炮又恨又怕的国民党士兵给他起的“没良心炮”最知名。

1.“没良心炮”的前世今生

1947年,四纵组织工兵集训,集训期间,战士们探讨起了一个普遍棘手的问题,战斗中,面对敌人的碉堡,我军缺乏直射火炮,爆破手往往冲到碉堡鼻子底下实施爆破,从而造成大量爆破手牺牲,代价太大,能不能发明一种装备代替人将炸药包送到碉堡上呢?

集训队大队长聂佩璋原是张学良的东北军铁甲部队大队长,日本侵占东北,南京当局奉行不抵抗政策,聂佩璋愤而转投红军,他曾在东北军讲武堂工兵科学习过,是个工兵高手,这次集训大家的讨论给了他很大灵感,经过自己的琢磨,他根据迫击炮的工作原理,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在地上挖一个朝向目标的筒状斜坑,坑底放上推送黑火药,火药上放置爆破用的炸药包,利用黑火药的推力将炸药包抛射到目标点上引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是成功的,但是问题也来了,土质松软程度对发射影响较大,不同的土质对深坑的深度、倾斜角影响较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很难把握,而且是一次性的,工程作业难度较大,有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筒状深坑呢?

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聂佩璋看到了敌人留下的油桶,不禁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炮筒吗?他带领几名工兵,成立攻关小组,冒着炎炎烈日,反复试验,计算,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失败,终于使炸药包成功飞出300多米后落地爆炸,半径20米的有生力量全部失去战斗力。

通过反复试验,聂佩璋发现,抛射药包最佳装药量为6—8千克,抛射药为0.5—0.6千克,最远射程300米,最佳射程100—150米,10米半径内各种障碍物均能摧毁或破坏,半径20米内有生力量非死即震昏,威力巨大。

为了增加油桶的使用寿命,他们又在油桶外表用木条覆盖,就这样,威力巨大的“飞雷炮”终于研制成功了,很快投入战斗,并在整个野战军中推广,取得惊人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一战成名

1947年9月17日,攻击陕州东门战斗中,聂佩璋率领工兵连,他的“飞雷炮”首次亮相,结果一发炮弹就把城门口的主碉堡炸塌了,死里逃生的国民党俘虏埋怨说”你们打就打,为什么用那么厉害的炮弹,把人的五脏六腑都震碎了!“

当这种炸碉堡的炮弹落入人群中时,产生的爆炸力时惊人的,很多敌人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活活震死的,死者往往七窍流血,身上却找不到任何伤口,国民党军队饱尝苦头后,干脆叫”飞雷弹“叫做”没良心炮“。

由于这种火炮没有强制标准,口径大小完全看筒的大小,所以,各个部队的”没良心炮“大小各不相同,从300毫米到500毫米都有,发射炸药包,小的10公斤,大的20公斤,对碉堡、铁丝网等工事效果非常明显。

在一次军事汇报表演上,”没良心炮“大出风头,陈毅看说,我留过洋,还没见过这样的武器,刘伯承高度评价,这种武器不但能开辟通路,还能摧毁敌人坚固工事,弥补了炮火的不足,提高了攻建能力。聂佩璋成了四野的宝贝疙瘩,刘伯承亲自接见他,特批他的伙食加两个鸡蛋一壶酒,还配了一匹马。

真正让”没良心炮“发挥出最大作用的是淮海战役,此时,各个部队已经能熟练操作“没良心炮”了,1948年底的双堆集,国民党精锐会为兵团被我军包围,解放军准备了180门“没良心炮”,12月6日发起总攻后,180门火炮交替发射了三轮,按照每门每次发射20公斤炸药,解放军在20分钟内向1万平方米的黄维兵团阵地发射了1万公斤炸药,几乎和美军的地毯式轰炸没有区别了。

黄维兵团阵地上一片火海,简易工事飞上天,美式卡车成排解体,当解放军冲进敌阵地后才发现,很多国民党士兵身体上完好无缺,没有受到任何表面伤,但是在“没良心炮”强大的冲击波下,内脏已经受到严重伤害,根本拿不起枪,完全失去了反抗能力,被俘的士兵心有余悸的说“你们的炮太厉害了,地堡、掩蔽部都不管用,交通壕更不行,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们排10分钟就要换一个排长,都是给震死了”“你们打的什么炮呀?掉在院子里还能蹦几蹦才爆炸!”,从此,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有风传“共军手里有土飞机和小原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朝鲜战场显威名

朝鲜战争爆发后,聂佩璋和他培养的很多能熟练使用“没良心炮”的工兵们走进了朝鲜战场,1951年5月,中朝军队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展开惨烈的拉锯战,因补给问题,志愿军只能暂停进攻,李奇微摸清了志愿军的“礼拜攻势”,立即发动反扑,志愿军不得不向后撤退,第189师566团是最靠近敌方的一个团,被美军第9师、英军第28旅死死缠住,无法脱身,关键时刻,参加过淮海战役的566团团长朱彪突然想到了“没良心炮”的威力,他立即组织人员现场制作,然后对这英军阵地发射了两轮炮弹,英军28旅阵地上立即沉寂下来,再也不敢靠近追击,566团趁机甩掉敌人,扬长而去。

后来,据英军28旅上尉参谋诺斯 汉克斯在《1951年朝鲜夏季作战》的报告中显示,当天,英军遭受到了中国军队从纵深打来的大口径炮弹,据判断,应该是408舰炮轰炸的结果,估计英军当时给吓蒙了,不要说志愿军没有408舰炮,就连苏联都没有这样巨大的舰炮。

后来,聂佩璋担任了昆明军区第一任工兵团团长,他在任期间培养了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兵,为我军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4.威力巨大的“没良心炮”为什么消失不见了

“没良心炮”只是偶尔在朝鲜战场一显芳踪,威力如此巨大,为什么不继续使用呢?主要原因还是“没良心炮”与生俱来的缺陷,使它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一是操作费时、难度大。现实中的“没良心炮”绝不像电影《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中支在架子上就能发射,而是半埋在土中,由于该炮巨大的后坐力,以及油桶的表皮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底火瞬间的冲击力,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一多半的炮身埋在土里,让土地消除后坐力。如此一来,就要提前进行周密的计算,确定弹坑深度、坑的角度、发射药装量、炸药包重量、导火索长度等等诸元,因此,操作“没良心炮”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工兵,普通士兵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精度没保证。由于受技术限制,土法生产的黑火药性能不一致,导致发射距离无法做到精确计算,有时计算好的150米落点,却飞出了200米开外,还有可能落在100米范围内,其次,对炸药包的包扎方式也对距离产生影响,再加上风气阻力,很难做到指哪打哪。

三是安全性差。由于受发射方式限制,“没良心炮”基本上多是对付不能移动的各类工事,对活动目标杀伤效果不够明显,同时,由于射程短,只有200米左右,这个距离基本上是在敌人工事的眼皮底下冒险作业,极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需要部队将战壕向敌人推进,这个过程会有伤亡。由于这是个土造武器,安全系数不高,弄不好会炸了自己,就连专业的工兵都会时常发生

在山林进行游击作战时,讲究轻便迅速,平时连掷弹筒都嫌重不愿背,更何况是背着一个大油桶呢,同时,“没良心炮”多用于防御,很少用于进攻,更不用说打击敌方运动中的士兵了。

由此可见,“没良心炮”的出现,是为了弥补我军重武器过少的一种缺憾,只能算作是一个抛掷炸药包的工具,称不上威力十足的大炮,更称不上神炮,随着我军缴获敌人火炮日益增多,“没良心炮”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