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师范教育方阵里,北京师范大学是排头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师范教育的题中之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四有”好老师的必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将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师范生的主体放在珠海校区培养。近年来,珠海校区通过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铸牢”课程),探索“铸牢”教育有机融入师范生培养的方法路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学理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铸牢”教育,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历史学院学生马轩在公选课系统选课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门课程让他眼前一亮。
“主题很新颖。”点开授课教师名单,马轩惊讶于教学阵容的“豪华”:除了他熟悉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瞿林东、郑师渠、晁福林等全国知名的历史学名宿也赫然在列。他们都已年逾古稀,即便是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很难当面聆听他们的教诲。
这门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立足深厚的历史学科积淀,通过课程教学探索“铸牢”教育的重要实践。
中华文明50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老师们的娓娓道来中徐徐展开。有了历史学的坚实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厚度。
两年后,“铸牢”课程在珠海校区首次开课,选课学生有97人,今年达140人,备受学生青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课,著名史学家晁福林在为学生讲课。
珠海校区授课团队由多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构成,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从中外比较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明的特点,从时间纵向轴来审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轨迹,展开专题讲授和研讨——
杨共乐教授从文明互鉴的视野讲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晁福林教授描绘从“华夏”到“中华”的历史演变;罗新慧教授考察华夏共同祖先意识的萌生发展;陈涛副教授强调“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交往交流交融中隋唐历史文化的特点;宁欣教授从民族融合视域分析隋唐大运河,探讨从并立走向统一的五代十国;王志刚副教授从历代行政区划的视角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空间上同心圆式的历史演进历程;何立波教授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以及从自在转向自觉的进程;张尧娉副教授精心组织学习《概论》教材的研讨课……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了文化领域的互鉴与融通,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精彩纷呈、博大精深。”2023级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钟人凤听课后深受触动。
结课后,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们写道:“铸牢”课程对他们的知识结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帮助,今后也将在教学中把“铸牢”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传承思想的火炬。
读教材,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今年暑期回到家乡,来自新疆库尔勒市的2023级历史学(预科)学生白伊茹带着全新的视角,观察库尔勒这座沙漠边缘的美丽城市。她看到各族群众跳着不同的舞步,展现了相同的中华文化神韵;哼着不同的声调,唱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乐章。
“大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同呼吸,共命运。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民族的共同体、是命运的共同体、价值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白伊茹说。
为白伊茹打开新视野,少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本“金教材”的引导。
2024年春季,《概论》教材出版,白伊茹第一时间拿到教材进行阅读,深刻体会到教材对于塑造思想观念的重要作用。
“我自幼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切身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增进了‘五个认同’。”白伊茹说。
为建好“金课”,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珠海校区“铸牢”课程授课教师第一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活动。
2021级历史学“优师计划”师范生苗振康,成为学《概论》教材的“标兵”。结合课堂所学,他录制了读书心得“‘典’亮人生好书分享——《概论》”,发布在珠海校区“励耘南国”微信公众号。大家纷纷点赞、转发,许多学生表示,看到这个图书推荐视频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认真研读《概论》教材。
“这本书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画卷。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也越发深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无论生在何时,身在何处,都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有着强烈的愿望。”苗振康说。
走出去,实践教学让“铸牢”有形有感有效
今年5月18日,恰逢第48个博物馆日,珠海校区师生赴广州南越王博物院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博物院内举办的《千年南粤 同心同圆——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让大家印象深刻。
▲2024年5月18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师生参观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后合影。
南越国是广州历史长河中的重要里程碑,南越国宫署遗址承载了广州建城两千余年的厚重底蕴,是岭南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见证。
“探索多元文化的交汇点,让我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并非单一民族的演变,而是多个民族长期互动交融的结果。”2023级历史学(预科)学生马强说。
AR数字人导览、元宇宙展、AR互动换装等创新手段,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广州在“铸牢”方面的工作实践,学生们切身领略了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图景。
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公费师范生周皓然在参观心得中写道:“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我们的理论学习更生动、具有感染力,让我不断深化对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认识。”
理论讲授、小组讨论、学术论文写作、实践考察……多元课堂让学习“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学生心中。
“铸牢”课程团队在课后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87.3%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84.13%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能在中外比较中思考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的关键文化因素,100%的学生明确赞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学生都对“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认同。
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铸牢”课程团队来说,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脉络,是“铸牢”课程建设今后进一步探索的重要任务,团队将为培养“四有”好老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学生的血脉中而不懈努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