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研智观

智能资源环境管理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存资源和生产资料,人类活动、非法侵占、过度开采、污染、自然灾害等,都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将被动抢救自然资源转为主动预防、改善、保护的态势,实现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倡导的深入贯彻。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已从传统的人力调查统计模式快速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海量基础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的积累,也将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自然资源管理打下基础。

01

热点聚焦

以“一证式”管理压实环保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不久前发布的《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要素、全联动、全周期管理基本实现,排污许可制度效能有效发挥。

排污许可制以“一证式”管理为手段,聚焦排污单位、管理部门、社会公众三方责任,着力推动构建环境治理责任体系。明确企业环保责任,规范其排污行为,有利于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比如在北京,排污许可证被视为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的主要依据,每年排污许可执法工作被纳入环保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环保监管模式更新,提升了执法效率。

排污许可制的实施,还促进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对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形成助力。2018年至2021年,上海关停或转型的排污单位超过1.2万家,逐步淘汰了一批无法满足排污许可发证条件或没有落实按证排污要求的企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落实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成为一个重要抓手,对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张排污许可证,就是一张“责任清单”。载明排污单位应当遵守的环境管理要求和法律责任,有助于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改进工艺,持证排污、按证排污。实践中,有的企业为申请获得排污许可证,在设备上投入1亿多元,主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加热效率,每年可节省上千万元的煤耗;有的企业在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后,未按排污许可证要求开展在线监测,被监管部门依法立案查处。实践表明,排污许可证并不会束缚企业发展,反而是对守法企业、绿色企业的一种极大支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任务。制度改革与治理创新持续发力,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必能让蓝天白云常在、繁星闪烁常见。(人民日报)

能源跨部门协同监管将有效破除市场乱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能源局召开专题会议,在能源领域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工作机制,旨在维护能源领域市场秩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此前,国家能源局曾发布通知要求各经营主体要进一步规范市场报价行为。这表明,在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方面,职能部门正在将重心从政策制定转向落实监管。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今年7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中的“1”已落地,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制度规则。此外,近年来“基准价+上下浮动”电力市场化价格机制确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建立。

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制定和细化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加强监管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推进电力市场化建设,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长期研究电改的专家撰文称,“半竞争半稳定”的电力市场价格在枷锁丛生的“默契”中长期维持。国家能源局也先后组织开展了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和电力市场秩序突出问题专项监管,部分经营主体存在违反市场交易规则、实施串通报价等问题,损害了其他经营主体的利益。国家能源局要求各经营主体进一步规范市场报价行为,综合考虑机组固定成本、燃料成本、能源供需等客观情况合规报价,推动交易价格真实准确反映电力商品价值。

此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能源局在能源领域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将进一步通过政策协同、联合检查、信息共享、线索移交、培训交流等五方面开展具体工作。具体行动包括:加强市场监管和能源行业监管政策相互衔接,共同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联合检查,适时开展能源领域专项检查,联合开展行政指导;在执法工作中发现属于对方监管范围违法线索的,及时移交。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能源局将通过深入开展协同监管,形成强大合力。聚焦能源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及电力价格监督检查。以此推动政策规则有效落地和市场有序竞争,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上海证券报)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就能源领域基础性重大问题在法律层面作出规定。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能源法的出台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能源法出台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筑牢能源安全底座。推动能源转型首先要兜住能源安全底线。能源法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通过完善能源规划、能源储备和应急等制度,有助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法明确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将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能源法出台是以法律形式对我国长期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的宣示。我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通过制定能源法,明确各类主体权利义务关系,不仅有利于确保我国能源事业行驶在正确轨道上,还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持续贡献中国经验。(中国经济网)

《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出台《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25年本)》),报请国务院审定同意后发布实施,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对西部地区从事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政策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政策深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提振企业发展信心。2021年至2023年,通过实施目录和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西部地区共减免企业税收超4000亿元,有力支持了西部地区企业发展。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鼓励类产业政策,有针对性地激励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西部地区已经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均居四大板块之首,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占全国水平的比重稳步提升。

目录界定了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的产业范围,是企业能否享受该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引导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文件,上一版本是2020年本。此次修订出台的《目录(2025年本)》,保持了原有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基本稳定。《目录(2025年本)》的第一部分继续援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并明确以上目录如修订将按新修订版本执行。第二部分继续按西部地区12省(区、市)分列,在各省(区、市)现有条目基础上适当增减和修改有关内容。修订后,按省份分列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共564条,相比2020年本净增加29条、增幅5.4%,增加的条目主要集中在特色农牧、电子信息、资源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领域。(人民日报)

03

实践动态

2024年以来,广西已整治修复岸线17.3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广西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支持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以来,广西已整治修复岸线17.3公里,生态修复面积超300公顷,推动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品质生态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体系的唯一涉海约束性指标。2022年完成新一轮岸线修测后,广西的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7.15%,高于当时国家管控目标2个百分点。根据国务院2023年底批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广西“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国家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37.4%”。

会上介绍,广西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2022年以来,广西共获得中央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6个,获批中央资金18亿元,全面推进海域、海岸带和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项目实施。

在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工作实际,广西海洋主管部门在年初正式下达了沿海三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任务,进一步压实地方的主体责任,提前谋划、早作准备,建立全区大陆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工作台账,对标《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程》,多次前往项目现场调研、踏勘,指导沿海三市有序开展约10公里的生态恢复岸线认定工作,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网)

新疆:我国最大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8日上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已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将片片绿洲连点成线。剩余285公里空白区域集中在沙漠南部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

今年以来,新疆把补齐285公里“缺口”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学治沙技术,在固沙阻沙的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沙产业,助力惠民富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锁边“合龙”顺利完成,将强化当地生态屏障功能,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性,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今后,新疆将进一步巩固提升锁边成效,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环绕一圈达3046公里。(新华网)

04

国际视

联合国治理塑料污染新一轮谈判在韩国釜山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韩国釜山开幕。来自178个联合国会员国的1400余名谈判代表,以及来自政府间组织、联合国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的2300余名代表参会。

中国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及有关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塑料污染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也是历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重点关注的议题。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决定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努力通过5次会议在2024年底前制定一项关于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前4次会议分别在乌拉圭、法国、肯尼亚和加拿大举行,会员国围绕如何有效应对塑料污染充分表达了观点和意见。

中国代表团表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塑料污染防控,通过系统性政策措施建立起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谈判进程,与各方开展沟通和交流,推进会员国弥合分歧,努力为达成务实可行的国际文书作出积极贡献。(新华网)

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本届大会共有195个缔约方、2052家观察员组织、1454家媒体,共计约6.7万人注册参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COP29多场高级别会议,副部长赵英民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率团全程参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担任代表团顾问。

大会期间,我代表团广做工作,持续推进我与各方沟通协调,共开展四十余场双边会见,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大会主席巴巴耶夫、《公约》执秘斯蒂尔等举行双边会谈,参与四场高级别部长级对话,组织多场部长级谈判磋商。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举办“中国角”系列活动,累计举办50余场边会、10场展览,多国政要及联合国副秘书长出席相关活动。“中国角”有力传播了中国声音、充分推动民间气候外交交流对话,努力讲好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

大会最终就《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落实事项通过数十项决定,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气候融资安排,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运行细则,是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的关键一步,为2025年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奠定了基础,有力维护并推动了气候多边进程。(生态环境部)

05

数据洞察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南宁召开的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公布,截至2023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到12亿吨以上,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中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国。

本次大会主题为“林木绿业、合作共襄——创新引领林木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各国林业部门、林木业国际组织、国际知名企业的人士和专家学者参会,近1100家企业参加了相关活动。大会现场签约仪式上,共有35个重点林业产业项目进行集中签约,签约金额达194亿元。国家林草局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好世界林木业大会平台,广泛交流、深化合作、凝聚共识、携手同行,共同开创世界林木业发展美好新未来。

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同期在南宁举行,德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企业参展,设置林下经济、林业机械等13个室内展区,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参展商超1000家,展出各类产品2万多件。(人民日报)

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765亿立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届国家水网及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论坛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本届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水网·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打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765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为沿线45座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水资源保障。2024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针对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主骨架大动脉的国家水网建设,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表示,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解决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深入研究智能大坝建造等关键技术,为水利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后续建设,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安南表示,目前中线后续引江补汉工程进展顺利,已有4台硬岩掘进机(TBM)下线,首台TBM“江汉先锋号”已开始步进;东线后续工程、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聚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黄河古贤水利枢纽、湖南梅山灌区等38项水利工程陆续开工建设。1至10月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888.5亿元,同比增长11.7%,预计今年水利建设投资将再创新高,连续3年超万亿元。(新华网)

图片 | 网络

清研智谈

清研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