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心绞痛、脑卒中……这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源头:心脑血管出了问题。

心脑血管疾病,不仅会危害全身多个器官,还是全球最主要的死因。尤其随着温度降低,心脏负荷增加,诱发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也会呈现出升高趋势。

预防此类疾病,首先要排除血管的「雷点」。那么,不同人群应多久查一次心脑血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人群检查频率不同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发表一项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学者开展的新研究显示,我国 30-79 岁成年人中,心脑血管最佳筛查时间如下:

低风险人群:每 5 年进行一次心脑血管风险评估;

中低风险人群:每 2 年进行一次心脑血管风险评估;

中高风险人群:每 1 年全面检查一次。

本次新研究纳入 28624 名参与者数据,以上 3 类风险人群的划分依据是, 10 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分别低于 5%、5-7.4%和 7.5-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还显示,估计在 10 年内,新筛查策略可预防约 11.3 万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3 类风险人群,分别查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上述研究,不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可采取以下筛查项目。

KANE

低风险人群

低风险人群通常是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较少的个体,一般年龄偏低,血压、血脂正常且无糖尿病,没有吸烟习惯等。

推荐筛查项目包括血压血脂空腹血糖、以及心电图等。

建议平时通过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比如采取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等措施。

KANE

中低风险人群

中低风险人群可能有少量的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轻度升高、处于糖尿病前期等。

除了低风险人群的基础评估项目外,中低风险人群还可视情况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肱指数等。

平时建议积极控制已知危险因素,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必要时遵医嘱开展干预。

KANE

中高风险人群

中高风险人群则存在多个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血脂明显升高、糖尿病、长期吸烟等。

在上述中低风险人群评估项目的基础上,建议这类人群视情况增加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颈动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防控重点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及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并在医生指导下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警惕这几项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杰出心脏病学大师尤金·布劳恩瓦尔德教授在《欧洲心脏杂志》发文指出,要想预防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发生,具体来说应做到 7 点:

「坏胆固醇」控制在 1.8 毫摩尔/升以下

少吃饱和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鱼类等;适度进行有氧运动。

血压保持在 120/80 毫米汞柱以内

减少钠盐摄入、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等。

空腹血糖低于 5.6 毫摩尔/升

饮食方面多选择低糖、高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运动也有助降血糖。

坚持健康饮食习惯

尽量选择低脂、低盐、低糖、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饮料、罐头等加工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的食物。

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同时,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 150 分钟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控制体重,增强心肺功能。

体重指数BMI 控制在 25 以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议 BMI 最好控制在 18.5-23.9 的范围内,BMI 在 25 及以上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