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铸锻公司锻压车间,炉内温度已达到1240摄氏度。伴随着飞溅的钢花,烧得通红的钢锭缓缓出炉,在天车的轰隆声中被吊转上锻压台,又被锻打成轴、筒、环等锻件。

在这样的车间里,锻一组组长郭卫东时常一身油、两手灰。但他凭着一股倔劲儿,一干就是37年,还先后攻克了国内首件超大型长轴锻件、直径超7米大型管板等难题,取得发明专利3项,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洛大工匠”“中原大工匠”“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大工匠”“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工匠”等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12月,郭卫东成为洛阳矿山机械厂(现为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锻工,从此与火炉为伴,以钢铁为友。“第一次看到几人高的大设备,看到火球一样的铁疙瘩像面团一样被压扁拉长,仿佛闯入了‘新天地’。”郭卫东说。

在8400吨水压机机床前,郭卫东练习操作总重百斤的剁刀,不练到手抖臂软不罢休;在压钳口岗位上,他回到宿舍就用算料盘鼓捣操作精准度,一练就到后半夜,直到摸清了原理、入了门。

海上打桩机是走向海洋的大国利器,也是“先行官”,海工替打环是它的核心部件。长期以来,海工替打环一直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交货周期更是长达一年以上。

“直径7.5米的替打环,咱们能不能干,能不能干得漂亮点儿?”面对领导的期待,郭卫东毫不犹豫地回答:“能干!”

然而,替打环吨位重、形状复杂,性能要求极高。在国内,这是首次尝试锻造,郭卫东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到了这项研究中,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不断策划方案、模拟生产,体重也因此轻了七八斤。同事调侃:“郭师傅真是个‘轴’人,干起活来连饭都忘了吃。”

最终,郭卫东和他的团队找到了先制坯后模锻成形的锻造方法,生产出的替打环使用寿命比进口产品延长了近一倍,更为中国海上风电装备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人能干可不行,一群人能干才行,还要源源不断。”近年来,郭卫东以大工匠工作室为抓手,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分期分批为青年工人们培训当期重点锻件的操作工艺、操作技巧和锻造要领,毫无保留地为他们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课题成果。郭卫东表示,他还将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持续坚守下去,帮助更多年轻的产业工人成长为业务骨干。

(河南工人日报记者 卫静 文/图)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