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刘禛):“跋山遗址群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找到了距今约10万年至2万年的完整地层,这样的地层也是之前我们一直想找到的标准地层。并且我们在这样连贯的地层中又能够发现每一层位对应的不同时代的石器,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11月3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跋山遗址群迄今发现和发掘的全过程。
东方人类延绵不绝,跋山实证给出“中国答案”
跋山遗址群是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因2020年夏季跋山水库泄洪冲刷出象牙化石被偶然发现。自2021年起开启抢救性发掘工作以来,出土文化遗物数量巨大,涵盖类型丰富。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9.9万年的“象牙铲形器”,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磨制骨器,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此后,又相继发现水门遗址、水泉峪遗址、葛庄遗址及沂河头遗址等。
跋山遗址地层堆积厚度近8米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作为旧石器时期遗址,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殊为难得的标准年代体系标尺,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称其是一次“改写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史的重要发现”。
李罡表示,跋山遗址整个连贯的地层和每个时期的石器面貌,能够充分显示出这个区域东方人类的发展轨迹。这种发展轨迹能在回答“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现代人6万年前才从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等国际热点话题方面,给出我们自己的“中国答案”。
“冰期”先民会用火会猎象,多元一体早已显现
连续的文化层位意味着完整的文化序列,数量繁多的“文化标本”则蕴藏着古人类的“生存密码”。
跋山遗址发现的多处用火遗迹和水泉峪遗址发掘出的炭粒,让考古人员相信:末次冰期寒冷期的东亚古人类并没有灭绝,他们依靠更加精良的石器和用火技术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地生存延续了下来。
“在清理动物化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八具象的下颌骨,其中有两具属于成年象。而这两头成年象的骨骼,要比幼年象的保存得完好很多。有些动物骨骼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人类对动物的加工利用痕迹。”在李罡看来,通过对细节的抽丝剥茧,能够寻觅远古人类的生活图景。
古人类自制石器工具
大约10万年前,在环境宜居、风景如画的沂水之畔,丰茂的植被与充沛的水源共同孕育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这里既是古人类的栖息之地,也是古菱齿象、披毛犀、原始牛等史前动物的共享乐园。偶尔,一些年迈或体弱的大象会不慎陷入泥潭,无法自拔。这时,古人类便利用石器工具将其捕获,借机大快朵颐。这些庞大动物的骨骼也没有被浪费,而是被古人类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
李罡称,古人类对巨型动物骨骼加以利用的行为,以及巨型动物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场面,此前在国内并没有被发现过。
而从空间角度来说,李罡表示跋山遗址群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一致性,展现出中华大地多元一体、长期发展的文化基因。
如今,跋山遗址群的考古还在继续,考古人员们期待着更多崭新的发现。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