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读王勃,必读《滕王阁序》。

这篇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誉的华美之章,全文仅有773个字,引用典故却多达40余处,自创成语20多,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更是千古绝唱。

奈何,王勃命运多舛,27岁英年早逝,在古典文学史上,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所以,后世有人说,如果王勃没有早亡,那么唐诗的第一把交椅,或许就不是李白的了。

自然,这种假设没有任何意义,王勃也好,李白、杜甫也罢,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皆是不可被替代的风流人物。

王勃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为“文中子”王通,亦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门下弟子众多,比如薛收、温彦博、杜淹等人,都是王通的学生,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人,都是王通的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王、杜两家为世交,王勃有一首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据一些资料显示,这首诗极有可能为王勃写给杜甫爷爷杜审言的。

因受王通熏陶,王勃自小就博览群书,6岁能诗,9岁就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了颜师古《汉书》中的错误。这是一位真正的“神童”。

所以王勃父亲王福畤的好友杜易简(杜甫的叔祖),称王勃为“王氏三株树”,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非谢家之宝树”,就是言此事的。

纵观王勃短暂的一生,既精彩也悲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14岁之前,王勃就精学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造诣。

这些古籍,现代人半生也未必能读透。

16岁时,王勃应幽素科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正式步入了仕途,为李唐最年少的命官。

有大才之人,往往也孤高自傲,王勃同样不能避俗,曾意气风发不可一世。

得官之后,王勃与沛王李贤交好,有一天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一时兴起,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没想到这篇文章传到了高宗李治手里。

高宗认为这是王勃在挑拨沛王和英王之间的关系,就将王勃逐出了长安,他的为官之路,在这里也就彻底断送了。

因心情不好,王勃离开长安后就回到了蜀中,他的《别薛华》就是作于此间: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薛华为薛收的孙子,王通的门生,所以他们两家亦是世交,而王勃与薛华则为发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中流落两年后,王勃打算再回长安参加科举,他心里还是想为官的,毕竟自己的一身才华,只有在朝堂之上才能施展。

可王勃有个朋友叫凌季友,时任虢州司法,他劝王勃不如韬光养晦,先在自己身边某个职位。王勃一想也是,高宗对自己的气还没消,就算再次高中,也未必能封个好官,于是就到凌季友任了一个参军之职。

如果说王勃的“斗鸡赋”断送了他的仕途,那么这一次的选择,则直接断送了他的一生。

任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逃了出来,藏到了王勃的住处,王勃怕走漏风声,就私下将曹达处死了,因此他被下了狱。幸亏遇到了大赦,王勃才免于一死。

因为这件事,王勃的父亲王福畤也受到了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交趾在今越南境,那里在唐时极为荒凉。

当时王福畤已经年迈,所以王勃的心里十分愧疚,漫游两年后,决定渡海去看望父亲。

南渡的路上,在王勃身上发生了两件影响千古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过南昌时,逢“滕王阁”重建完成,王勃写下了《滕王阁序》;

第二件事是,王勃过广州时,为庄严寺(今六榕寺)写了一篇碑文,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慈矜密洞,散明月于谈筵;智锷相辉,化繁霜于宝刃。思琱琬琰,式播徽猷。弟子家嗣太丘,忝闺门之薄宦;地连睢涣,窃藻绘之余工,爰托下才,用旌高躅。岂知仲宣旅泊,方衔深井之悲;长聊罢归,空负凌云之气……

—— 出自王勃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这篇碑文有3000余字,为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所以我们只截取了一小段。

据载,这篇碑文原本竖在当时的舍利塔旁,但后来舍利木塔在南汉灭亡之时焚毁。幸好《王子安集》载有此文,1991年,六榕寺请书法家重新撰写碑文并矗立在寺内。

因此,这篇文章也成为了王勃的绝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说的是,这篇碑文至今没有准确的翻译,因为碑文内含有政治、社会、经济、佛学等多方面内容,普通人很难读得懂。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一找原文,一看便知。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归途中船只遇风浪,不幸溺海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勃在去途中,就已经不幸坠海,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太让人悲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王勃去世的同一年冬,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内,都流传着他的《滕王阁序》,高宗李治也读到了此文,当念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禁拍案称绝。

于是,他问身边的大臣,王勃现在何处?

大臣告诉李治王勃溺亡的消息后,李治连说了三个可惜,并承认当初把王勃赶出长安是自己错了。

实际上,王勃南渡前,朝廷就恢复了他的官职,但他并没有就任,一心想去探望父亲。王勃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在《滕王阁序》中也有提及: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没想到,一代英才,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