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名单》,由潍坊市牵头的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入选。

这一制造业的“国家队”,含金量十足,山东共有3个入围,潍坊占其一,再次让人感受到潍坊工业的实力。

这两年,山东的城市之中,潍坊是被关注最多的地方之一。既是由于潍坊作为山东传统的经济强市、文化大市使然,也是因为潍坊前些年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坎坷。

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潍坊亦不例外。所谓螺旋式,关键是看走出困难的速度。具体到潍坊,就是挺过转型的阵痛,转向更为依仗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前三季度,潍坊经济增速高达5.9%,在全国经济大市之中稳居第一梯队,呈现“三个好于”特征:好于去年同期,好于全年预期,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在经济领域,潍坊已经重新步入昂扬的向上态势。

入围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名单,以及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全国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单,都是潍坊经济向上和被国家认可的写照。

不仅如此,在社会治理领域,潍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比如,11月15日,2024年度活力之城案例在北京发布,潍坊成功入选。

是什么支撑着潍坊爬坡过坎,迸发出新的活力?或者说,潍坊的韧劲和底气从何而来?

大多数人通常将目光聚焦于潍坊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等眼前问题的具体战术,往往忽略了这座城市推动上述改变的战略——文化建设。

无论是通过文化提升城市的“精气神”,还是让经济融入人文,这座城市通过人文与经济相互成就、相得益彰推动发展的模式,都更值得关注。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透过人文与经济的视角能更清楚地审视潍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透过潍坊这面“镜子”,也能为其他城市带来诸多思考。毕竟,城市发展拼到最后,一定是拼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一座城市,一定要有一股劲,一股精神头。

这两年,潍坊将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建设内化于具体行动,通过各类活动传递出实干争先的鲜明导向,实现以文化人,调动全城积极性,从而夯实经济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

11月5日,潍坊连续第5年举办企业家日,表扬了2023年度全市营收百强企业以及2024年新入选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让企业家再度成为城市的主角。

10月28日,潍坊举行“敢为先锋集体”颁奖仪式,四大班子一把手出席。此前的7月,潍坊表彰了第二批“敢为先锋”,共有10人上榜,他们均在改革发展稳定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担当进取、锐意争先。

9月30日,潍坊市委发布关于表扬“兴村治社好书记”的通报,共有50人被通报表扬。

  无论是对企业家的致敬和礼遇,还是对关键岗位干部的表彰与激励,都是潍坊营造干事创业氛围的一个个缩影。进一步说,就是夯实“向上”的城市文化,实现“以文兴业 以文兴城”。

如此氛围,激励着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积涓成河,汇聚成厚重绵长的精神力量,助力潍坊迸发出令人瞩目的活力与动力——

宏观层面,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逼近6000亿大关,增速高出超出全国1.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投资分别增长34%、18.3%和10.9%,分别高于固定投资29.3个、13.6个和6.2个百分点。

企业层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今年1-10月份,潍柴预计销售发动机 61.4万台,同比增长4.7%。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歌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实现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62%。预计全年实现营收超千亿元。

精神面貌一新,城市充满活力,自然会收获更多关注。这两年,越来越多人才投奔潍坊。

去年以来,潍坊市新引进青年人才12.07万人。目前,潍坊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37万人,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44人、泰山系列人才368人、鸢都系列人才561人,人才综合竞争力走在全省前列。连续5年在省人才考核中居第一。

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文素养。

为此,潍坊还凝练了更具时代特色的城市精神: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潍坊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用文化滋养城市,是潍坊近年来的一大功课。

作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齐文化的腹地、两汉经学的重镇,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为潍坊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给养。

比如潍坊的农业文化,1500年前,寿光人贾思勰历经十二载著成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发展至今,潍坊的农业已然世界闻名,先后诞生“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如今,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之说。前三季度,潍坊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7.3亿元,可比价增速4.5%,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再比如,曾在潍坊为官的郑板桥,曾写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千古名句。

今天,潍坊走出如此多享誉世界的大企业,它们的创业历程充满艰辛,最终傲立潮头,很难说没有受到“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感染。

潍坊人是非常喜欢读书的, 2023年,仅潍坊市图书馆接待读者达160余万人次,阅读数量较往年同期再创新高。纸质图书流通量达110余万册次,最高借阅量的读者一年借书达345册,可见潍坊市民对阅读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因为潍坊人的“好学”,今年山东的齐鲁书香节启动仪式放在了潍坊。

为了更好满足潍坊人的阅读需求。潍坊按照“满足需求、规模适当、适度超前”标准开展新一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级累计投入6000万元,撬动各级资金4亿元;实施镇村文化设施达标提升。

目前,全市国家一级文化馆12个、图书馆11个,镇街全部建成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综合文化站,平均藏书2万余册的镇级图书馆6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130个。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潍坊对教育的重视全国闻名。

在潍坊,教育是市委、市政府的“头号工程”。主要领导带头为教育解难题,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争相为“两项创建”提供“人、财、物”支持。

这两年,潍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招才引智,年均引进教师3500名以上。2024年,寒亭区、滨海区、昌邑市入选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市),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教育具有非常强的正外部性。不但能提升个人水平,还能通过个人效应聚集成城市效应,从而抬升整体的社会素质。

从长远看,一个地方的基础教育质量高,城市发展就不会差。

知名经济学家陆铭曾指出,提高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对于提高这个地区的平均收入有显著作用。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教育对社会整体的提升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文化滋养城市,通过传统文化的开发,绽放新的光芒,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还能用产业化赋能经济发展。因此,潍坊的文化产业化之路同样值得关注。

潍坊有很多名号,包括世界风筝之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画都,等等,从侧面反映出潍坊文化与文化产业之盛。如今,潍坊正在通过多种方式,让熠熠生辉的文化再出圈。

首先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一方面,以文化艺术为纽带,扩大朋友圈。比如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平台,与韩国、墨西哥等8个国家的创意城市建立了长期交流关系。另一方面,让传统文化滋养人心。比如,潍坊市全力打造“行知潍坊”研学品牌,将更多青少年带入名胜古迹、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暑期期间,高密红高粱艺博园、艺术剧院吸引了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6所高校894名大学生现场体验非遗魅力。

其次,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潍坊拥有不可移动文物4000多处可移动文物51.9余万件,它们承载着潍坊的历史,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比如,奎文区挖掘城市底蕴,还原老潍县原貌,投入2000万元重新修缮奎文阁,与潍县东关城墙、奎文门等历史文化遗迹融为一体,形成白浪河畔城市文化地标,带动周边商圈年客流量达4000万人次,销售额20亿元。

此外,潍坊把小小的风筝做成了大产业,风筝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约8万人,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塑造新的文化符号。这两年,潍坊接连举办新青年音乐节、2023风筝音乐节、起浪音乐节、首届白浪绿洲荷花节暨露营音乐休闲文化节等,增添城市青春活力标签。

数据显示,仅今年新青年音乐节首日,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余名乐迷到场。这一系列给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的活动,彰显出潍坊的活力,以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文化的挖掘、培育、弘扬、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但具有基础、长久之效。潍坊走过的路,便是明证。

如今,在“文化兴业 文化兴城”的大旗下,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里,在渗入各个角落、千家万户的文化打造中,潍坊正蹚出一条新的进阶路径。恰如那象征着城市、“万物皆可飞”的风筝,蓄势新一轮的高飞。

责任编辑:瓶瓶
来源:青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