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对朱元璋而言既是恩人又是麻烦的郭子兴,因没能宰杀昔日仇人孙德崖,愤懑难消,含恨死在了元帅府。

朱元璋能遇到郭子兴,是他的幸运,若没有郭子兴的赏识、提拔,将养女马氏嫁给他,让他有了红巾军元帅女婿的身份,落魄小和尚朱元璋想在濠州城快速站稳脚跟,进而找到向南单飞的机会,恐怕也非易事。然而,在郭子兴麾下谋生存求发展,朱元璋遇到的麻烦,受到的束缚也不小,郭子兴曾猜忌过他,甚至认为他功高震主,想除掉他,所幸朱元璋骨子里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沉稳,这份沉稳让他显得颇具王气,并没有因为郭子兴的心胸狭隘,猜忌压制,草率地暴露自家的野心抱负,更没有一时冲动做出取而代之的忘恩负义事。

现在郭子兴死了,按说手握几万雄兵的朱元璋应该能够显露一些霸气了,但讲求沉稳,更讲究名正言顺的朱元璋没有这么做,这是朱元璋后来能够正道取天下的关键所在,他不是一个手握刀枪就豪横,踩到山头就要号称草头王的草莽枭雄。

大事展开时,他更关心局势,更懂得高峰不是夺来的,而是靠雄才大略以及雄才大略下的心狠手辣一步步造就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子兴死后,有资格成为这支红巾军首领的有三个人,一是郭子兴的长子郭天叙,二是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三是朱元璋。如果拼实力,讲才能,这头把交椅当属于朱元璋,但考虑到和州城外强敌环伺,郭张二人又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郭子兴的威望,朱元璋没有强势硬夺,而是选择了以退为进,大事共议。

遗憾的是朱元璋的暂时隐忍、退让,并没有赢得郭天叙、张天祐的信任,他们像郭子兴一样忌惮这个拥有帝王雄才的外人。

恰在这时,大宋小明王派使者来到和州,有意让这一支红巾军归顺“龙凤政权”。郭天叙、张天祐自知不是朱元璋对手,因而十分愿意让小明王来做自家的靠山。朱元璋虽然知道郭天叙、张天祐有借小明王牵制、打压自己的私心,但考虑到归顺小明王,可以拿到一个“大义”的名分,有利于日后发展,也就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但郭天叙、张天祐却没有因此放松对朱元璋的警惕,相反,他们借着要向龙凤政权输诚一说,想一举将朱元璋架空。

张天祐站出来说,既已决定向龙凤政权输诚,自然要有人去表达诚意,元璋素有威望,当为合适人选。

朱元璋听到这话,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险恶用意,张天祐这是想调虎离山,借机架空自己,巩固他在和州的势力。

回击张天祐,朱元璋没有选择直来直去,明人邓士龙在《国朝典故》中记载,朱元璋授意手下将领,以不温不火的方式对张天祐发出了警告:“公当自察,果能率众御胡,则朱往;不然,则公往。”

这一番警告实则是朱元璋以势压人,当时和州周边局势异常凶险,不仅“日与元战”,而且还要应对刚撤出城外,正虎视眈眈的孙德崖,朱元璋知道张天祐没有独自应对险局的魄力,其调虎离山之谋必定会不攻自破。

果不其然,张天祐在这一番恐吓下认怂了,转而自己前往小明王所在的毫州输诚去了。

张天祐从亳州归来后,一切正如朱元璋先前所料,郭张二人借小明王成功打压了他,郭天叙被龙凤政权任命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屈居两人之后,只得到了左副元帅的任命。

论功劳,论才干,这样的任命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朱元璋没有遇不公就炸刺,他选择了以大局为重,以进取为峰。

从朱元璋随后的所作所为看,他的以进取为峰实在不简单,可以说既有豪杰登峰的勇气与魄力,又有奸雄不着痕迹,千般算计的狠毒,总之,他要的是自家登上高峰的同时,他人必须坠向深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朱元璋有如此之谋时,天助雄才,至正十五年四五月间,他接连又收获了两员悍将,一位是邓愈,另一位是常遇春,尤其这常遇春,简直是朱元璋正需前锋时,老天爷就递上了一把锋利的尖刀。

至正十五年五月底,进取之谋展开时,朱元璋坐在和州城的第三把交椅上对一、二把交椅说,和州城子小,屯兵多,眼下元军已有围困之势,若一味固守,不仅要闹严重粮荒,而且极易陷入孤城险境。情势如此,我大军当行进取势,东渡长江,破困局,展大业。

三把交椅要拼命打天下,一把、二把交椅坐收渔利,和州之谋很快达成共识。

说来事巧,就在朱元璋率军准备渡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