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于潞 杨晓伦
成语"万顷之陂"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篇。说是东汉太原介休人郭泰(字林宗)到汝南拜访袁奉高,车轮的辙印还没有消失,车铃还在车轭上响动,他就走了,原因是"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易挹也。"袁奉高的器识就像一泓小泉,虽然清澈,但很容易就能舀取到;等到他拜访黄叔度的时候,顿觉黄"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黄叔度这个人气量宽广,就像万顷的湖水,你去澄清它,不会更加清澈,去搅动它,也不会浑浊。他器度深广,难以测量。于是,与黄叔度谈论经日,累日方还。"万顷之陂"本指非常广阔的池塘,这里用来指黄叔度的器量大,后来便被用来作比喻人的度量大,器量宽广的成语。
这里袁奉高和黄叔度都是汉汝南郡慎阳县人,也就是今天正阳县人,两人都以德行著称。袁奉高即袁阆,字奉高。汉安帝延光元年,汝南太守王龚好才爱士,以袁阆为功曹。袁阆举荐了黄宪和平舆人陈蕃等人为吏。后来被辟太尉掾,他又向汝南太守唐珍举荐陈蕃接替自己。陈蕃称他"德行纯备,著于民听。"《资治通鉴》说"袁阆不修异操而致名当时。"袁阆为人整肃,即使后来因狂被曹操杀害的边让谒见他的时候,都曾紧张到连衣裳都穿颠倒了。边让说他"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按照汉代的叫法,既称明府,可能袁阆也做过太守。
黄叔度就是黄宪,字叔度。黄宪家世代贫贱,父为牛医,但学行高尚。十四岁便得到袁阆和曾任朗陵相的颍川人荀淑的赏识,甚至荀淑将他比类孔子的高徒颜回。汝南安城县人周举和平舆人陈蕃说"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鄙吝复萌"。同郡人戴良,才高倨傲,而每次见到黄宪却未尝不正容。等离开黄宪回去,又罔然若有失,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这也是成语"若有所失"的由来。袁阆年长于黄宪,总觉得自己不见黄宪的时候,自以为还能比得上他;但见到黄宪,感觉自己似乎在他的前面,不知不觉中却又到了他的后面,称他是个高深莫测的人。《艺文类聚》引用《海内先贤传》则说"黄宪动则蹈规矩,言则发德音。"言行举止都是让人钦佩的人。范晔《后汉书》对黄宪也有个评论,说"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余曾祖穆侯以为,宪隤然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于孔氏,其殆庶乎!"黄宪的言论和风度旨趣,没有什么传闻流传下来,然而士人和君子见到他的,没有不佩服他思想深邃,从而想要去除自身的缺点和鄙陋吝啬。难道是因为他道德周全、天性完备,没有什么德行能够用来称赞他吗?我的曾祖父穆侯认为黄宪安然顺处世事,深沉得如同蕴含大道,深浅都不能尽达他的性分,清浊都难以评议他的情状。如果能成为孔子的门生,大概也就差不多达到某种境界了吧!
黄宪是东汉名士,名气很大,曾举孝廉,但终身未仕,直到汉孝桓皇帝延熹二年(159)十二月四十八岁去世。因为朝廷多次征辟,人称"黄征君"。延熹八年(165),在他去世六年后,陈蕃出任太尉,还在感叹: "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
成语"得婿如龙"出自宋叶庭圭的《海录碎事•圣贤人事部•女婿门》。该书引用《楚国先贤传》,说"后汉李膺、黄宪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说黄宪是桓焉的女婿,但也有版本说是李膺和孙秀娶了太尉桓焉的女儿。黄宪去世后葬老家慎阳,今正阳县城犹有黄宪墓,196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一统志》说兴都也有黄宪墓,在宜城县北官路东。关于此墓,明人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对其来历和位置作有考述:"黄宪墓石今县西北十五里,俗呼黄连塚。宪,汝南人,因访王逸,卒于宜城,葬焉。朱崇学立碑城北五里官路,云汉处士黄宪之墓,仍立小碑于墓前。"
明朝的兴都原为安陆州,是嘉靖皇帝的"龙兴之地",随着他继承皇位,皇权巩固,升为陪都,兴都黄宪墓名气也大了起来。明朝人顾璘、尹台、黄衷都写有黄宪墓诗,但从诗的内容看,黄衷的《访黄宪墓》写的显然是正阳县的黄宪墓:道气终窥千顷陂,贤流得拟子渊宜。人间师表今安仰,梦里形神倘见之。姓氏吾惭江国远,王纲公际汉风移。修灵恐逐堂封尽,未奠蘋花空所思。
从历史记载来看,黄宪没有留下什么言语、著作,但也有认为现在流传的《天禄阁外史》就是他的著作。该书包括《宾韩》、《宾鲁》、《宾齐》、《宾魏》、《宾秦》、《宾晋》、《宾蜀》、《宾楚》,共八卷,104篇,用语录体记载了黄征君游历各地为客卿的行程和观点思想。也有人这是认为是明人王逢年伪作。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录的徐应雷《黄叔度二诬辨》就说:"黄叔度言论风旨,无所传闻。入明嘉靖之季,昆山王舜华名逢年,有高才奇癖,著《天禄阁外史》,托于叔度以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