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万翔、井雨桐、周猛
古琴,这一中华世界文明的文化魄宝,位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其清越、和谐、淡雅的音乐韵味,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已超越了音乐的范畴,现存琴曲多达4300余首,琴谱亦有219部之丰(其中邹平的《义轩琴经》便是珍贵的一员)。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地域、人文的差异,古琴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与人文风貌。
在邹平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古琴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据文化和旅游局工会主席周猛介绍,宋代著名音乐家、古琴家崔遵度曾长期在淄博、邹平一带活动,传授古琴技艺,范仲淹便是其得意门生。范仲淹一生与琴为伴,对音乐教育尤为重视,他推崇的圣人之琴、中和之琴理念,至今仍影响深远。
(图为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专家、青年古琴家井雨桐在邹平市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与文化旅游局工会主席周猛和邹平梁邹琴社代表韩士义交流)
明代万历年间,邹平人张一亨家族四代酷爱古琴,所著《义轩琴经》上、下卷,共收录琴曲三十二首(现存二十九首),成书于万历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夏,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这部珍贵的琴谱原件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近年来被邹平琴人韩士义发现并整理出版,为邹平琴学的研究与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邹平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经济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为古琴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肥沃土壤。以《义轩琴经》为依托的“邹平西门张氏古琴技艺”,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仍影响着邹平及周边地区的古琴爱好者。
韩士义,作为“邹平梁邹琴社”的代表人物,不仅是古琴诸城派的第七代传人,更是邹平琴学复兴的关键人物。他深入挖掘邹平琴学文化,整理编纂了《义轩琴经》等珍贵资料,并免费传授古琴技艺,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在他的带领下,“邹平梁邹琴社”成为传承和发扬邹平琴学的重要阵地。
专家指出,邹平琴学体系属于“文人琴”的艺术范畴,其古雅深邃、朴拙雄浑的风格,与邹平人的性格特点和鲁北地区的民风民俗紧密相连。这一琴学体系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和东方艺术审美的典范。
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邹平琴学也经历了诸多挑战。战争、文革等特殊历史时期,使得琴脉一度濒临失传。幸运的是,以韩士义为代表的琴人们不遗余力地传承与发展,使邹平琴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望未来,邹平将继续深入世界文明的瑰宝古琴非遗文化,走国际化、当地特色化为一体的发展道路。通过举办雅集、演出、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扩大邹平琴学的影响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