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拍宣城市区。(资料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近年来,宣城市聚焦重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区域人才量质齐升,创新创业生态养人,连续4年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榜”。“宣纸上的山水画卷”,不仅让这座“文房四宝之城”游客如织,也吸引四海英才纷至沓来……

  深化改革“力透纸背”

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升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制度规则,细化成员单位职责。加强人才工作力量、政策、目标、活动、项目“五个统筹”,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建立定期总结、定期研判、定期调度工作机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完善一体发展机制,制定出台《宣城市加强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合作工作方案》,推动建立人才评价统一标准,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职称和继续教育学时与沪苏浙互认。建成长三角“一地六县”(宣城)人才综合体,建设长三角人才驿站3个。依托G60科创走廊建设深化人才交流合作,近年来选派230余名年轻干部、优秀人才赴沪苏浙挂职交流、学习培训。制定实施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出台打造皖南区域人才高地实施意见、人才强市28条和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人才政策,形成“3+N”人才政策体系。产业人才政策“宣十条”突出“引人才送住房”,提供赠送住房产权、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四种优选方案,获得人才一致好评。

  引育人才“下大手笔”

带着需求“走出去”,常态化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高校行”活动,市委书记、市长“组团”带队赴全国七大地区186所高校,重点开展校地洽谈、宣讲推介、需求发布、现场招聘等“四个一”活动560场次。强化对接“引进来”,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峰会、校地合作对接会、人才引进云聘会等,2023年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完善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升级实施“宛陵英才”人才计划,培养团队项目、创业人才120个(人),分别培育入选省级创新团队和人才17个、52人。每年开展事业单位市县联动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工作,累计引进254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加强从长三角等先发地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分别设立长三角名师、名医工作室30个、86个。探索校地企合作引育人才,推动职业院校根据重点产业设立特色专业,与重点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培育高技能人才。全面推行“政聘企用”人才引育新模式,先后引进268名重点高校毕业生派驻98家重点企业培养使用,期满后人才可自主选择留企或到事业单位工作。

  平台资源“泼墨挥洒”

做大人力资源平台,建成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6家,每年定向为企业招引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做优校地合作平台,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定55条精品研学路线,开发44门实践课程,2022年以来吸引全国1300余所高校10.8万名大学生来宣“三实”活动,同步开展才企对接等引才活动136场,引导4300余名大学生留宣就业。做强创新创业平台,实施重点科研平台倍增计划,扩大市级自主设立平台规模,探索推行技术研发、市场转化、管理运营团队利益绑定的平台管理运行机制。

引导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与中科大共建中科大先研院宣城科创基地,与合工大宣城校区共建宛陵科创城,与安工业、安工程共建宣城技术研究院,创建光伏学院、汽车学院,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1个。在上海松江建成首个跨行政区“创新飞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飞地”人才、项目等经认定享受在宣人才购房安居、薪酬补贴、项目资助同等政策。

  优化服务“赠君宝砚”

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234位市县党政领导联系服务469名专家人才,评选表彰民营企业优秀人才20名。通过“政商恳谈会”、企业家座谈会等形式,“清单化、闭环式”解决企业家和人才急难愁盼问题256个。每月开展人才“谈心谈话日”活动,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工作局领导班子成员与129名人才面对面谈心交流。依托人才专窗、服务站等载体组建服务专员队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全天候”服务。着力提升政策兑现落实效率,推动产业人才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开设9个人才服务专窗,配备人才服务专员,压缩部门联动审批时间,力争惠才政策直达快享,近3年累计为2000余家企业、3万人次人才兑现政策资金3.48亿元,建成人才公寓8079套。开通上线“宣城人才码”,实行“不见面”审批,“云”上办理各类服务事项,目前已有1.5万名人才申领,实现一“码”在手、人才无忧。落实“宛陵优才卡”制度,为333名优秀民营企业家、人才颁卡,提供交通出行、文化旅游、人才就医、子女入学等9项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