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突发心脏病去世,消息传到北京中南海后,毛主席却没有任何高兴的神情,反而一脸沉重地说:“知道了!”

之所以主席会做出这样出乎意料的反应,一方面是因为基本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是惋惜,因为蒋介石在病逝前,国共两党就“两岸关系”的问题几乎要达成一致。

原来,早在1965年,蒋介石就因自己深思家乡,迫切地与毛主席联系,间接提出要回大陆探亲的愿望。而主席也意识到这是一次缓和国共关系的绝佳机会,欣然同意,还当即送给蒋介石一句诗:

“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本应良好发展的势头,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变成虚无。

蒋介石为何会如此思念故乡?毛主席针对他的老家作出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时隔两地的两人,又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呢?

思乡情结深厚的渊源

众所周知,蒋介石生性多疑,鲜少有重用的心腹,能被他所信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黄埔嫡系”,为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的师生,另一种是“同乡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种挑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方法,几乎成了蒋介石的执念。而他之所以如此,要从母亲王采玉说起!

1887年,蒋介石在浙江奉化溪口镇出生,起名“蒋瑞元”。那时,蒋家算得上当地的殷实家境,因此,他吃喝无忧,甚至远高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

不过,与封建家庭不同的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虽然是典型的传统妇女,读书不多,但却思想开明,而且对他给予厚望,不止一次地说:“瑞元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我这一生也算是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好景不长,因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不断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赔款割地条约,国库日渐空虚,只能增加赋税,甚至将一些无主田赋税分摊到中农与富农的手上强行征收。

再加上蒋介石的父亲也因病去世,无主的蒋家只能沦为被其他富农与中农欺负的对象。刚强的王采玉却不甘心咽下这口窝囊气,找到他们据理力争。

可惜,孤儿寡母哪里能反抗强权的压迫,最后蒋介石被关进大牢,母亲王采玉只能花钱消灾。两人重聚后抱头痛哭,回到了支离破碎的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采玉告诫蒋介石:“这是一次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的奇耻大辱,你要反抗压迫,将来做对国民有益的事情。”

这是蒋介石走上革命道路的缘由。虽然随着利益熏心,他逐渐忘却初心,但是母亲王采玉对他的影响却经久不散,也让他成了有名的“孝子”。

1921年,王采玉积劳成疾,最后不治而终。彼时的蒋介石在国民党内拥有一定地位,为母亲在浙江老家修建墓地,还在250米处建造起三间洋房,名为“慈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以后,无论蒋介石身在何处,官居何位,都会时不时地回到浙江老家探亲,也算是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1949年初,国民党败局初露,蒋介石的领导能力遭疑,不得不下野保全自身。这次,他再次回到溪口,美其名曰“探亲”。

从1月21到4月25日,蒋介石整整在老家待了3个月零4天的时间,比任何一次探亲的时间都要长。另外,他不仅祭拜亲人墓地、走亲访友,而且游览家乡风景,显得格外悠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败仗连连,蒋介石不得不结束短暂的下野之旅。在离开之际,不少乡绅前来送信,问他何时归来。

“快了,肯定三年。”

蒋介石此番坚定的语气,却无法改变败局已定的后果。不过,他更加想不到的是,这次离开后,余生再也不能回到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