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楔子(雕塑) 2024年 傅中望
傅中望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长期从事雕塑和公共艺术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金属焊接”到“榫卯结构”再到“异质同构”,从“铝箔拓形”到“楔子”再到“引力雕塑”,傅中望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现实人文情怀,将个人创作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密切联系在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雕塑语言形态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
2024年,傅中望将其代表作《榫卯结构·地门》《世纪末人文图景》《天柱》等捐赠给湖北美术馆,并获评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湖北美术馆收藏研究体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美术馆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近日,湖北美术馆策划推出的“类聚——傅中望作品展”展出了傅中望早期代表作及其新作近40件(组),涵盖雕塑、互动装置、公共艺术、影像等多种形式。
“类聚”,原指同类的事物汇聚在一起。《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傅中望通过作品赋予“类聚”多重含义:共同主题或概念的聚合;文化、传统和时代的融合;多样性的呈现;社会现象和人类经验的集合;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联;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因此,“类聚”既指代傅中望作品中所呈现的各种元素和题材的聚合,亦能理解为艺术家对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深度观察与思考的集合。
综观展览,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新的生命力,也能体验艺术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所产生的“类聚”。比如,《众生相》从“以铜为鉴,可正衣冠”的寓意出发,将24个面镜横向与纵向排列,与观者互为映照。《姿态》将人最基本的姿态——立与躺组合,象征人生的起伏无常和人们面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器象》由12组形态各异的木质圆柱体组成,每一组圆柱体呈现的不同切割、镂空方式又正好与凹凸阴阳相契合,在榫卯语言与图形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以“器”呈现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对话。《纠缠》以竹根的自然形态为基础,错落有致地攀附在墙面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脉络”,如同自然界中的藤蔓或河流,充满着动态的生命感。
要了解艺术家,深入理解其艺术作品,离不开对艺术家成长经历与人生际遇,包括他生活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等的综合了解。同样于近日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展的“傅中望文献展(1974—2024)”,即以时间为线索,从1974年中学时期开始,到知青插队落户黄陂、参与黄陂农民泥塑;从1978年到湖北省博物馆参与文物修复绘图、展陈设计,到1980至1982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再从1984年调到湖北省美术院从事专业雕塑创作,到2007年出任湖北美术馆首任馆长十年,乃至2017年退休至今的创作及参与的社会活动。展览将各阶段的文献和艺术生活资料,包括傅中望做的木工、看过的书、订阅的期刊、抄写的笔记,学生时期的素描、色彩,用过的生活物件——工具、电器、手机、酒瓶、烟盒……还有老照片、影像、手稿、书信、各类印刷品、证件、票据等,转化并融入作品中,进行一种独特有效的展示,希望通过这一艺术史典型个案的剖析与呈现,探讨时代背景下个体创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对待“生活”的问题上,不同艺术家的理解和践行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傅中望是一个把生活艺术化了的艺术家。拍到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捡到了一块有意思的石头;发现废弃的建筑木梁上包含有一种榫卯关系……在傅中望眼中,万物都和他的作品有着内在的关联。
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认为,生活之于傅中望而言,是一种“积累”。傅中望的积累方式有多种,拍照、摄像、速写、收藏。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在积累生活、积累历史、积累生命体验、积累生活中值得珍视的每一个片刻和瞬间。特别要提到的是收藏,因为它们本身就可以直接能成为作品材料的来源。傅中望的作品《冻雨之殇》就来自在冻雨灾害中随处可以捡到的断裂树枝;《界限2号》则来自收集到的各种旧鞋子;他还用旧手机做了一个名为《手机》的作品。
傅中望创作时有几个基本的思想方法,或者说基本法则。举例来说,与中国古代智慧、与传统阴阳观相对应的对立统一法则,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他的作品,最强调的是关系,呈现各种关系,处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是通过对比、平衡、协调形成的,具体表现为正反、黑白、凹凸、粗细、高低、大小等对立统一的结构。再例如,傅中望喜欢接地气的、清晰明了的造型;喜欢采用日常生活化的、现成的物品;在作品的语言和呈现方式上,能简单就尽量简单,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就绝不说两句。除此之外,他特别强调材料、形体的观念转化,赋予它们内涵和思想。傅中望还非常注重作品的空间陈列和布置,强调作品与场所、与周边环境的对话关系。
傅中望痴迷下棋,尤其爱玩军棋,而且还是选择下军棋中最简单的翻棋。因为,比起其他棋类,翻棋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确定性和限制性,棋运的好坏,完全是先定的。在孙振华看来,由于翻棋和艺术创作的相似性,下军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傅中望创作方法的隐喻。为什么傅中望从事艺术创作40多年来,一直处在中国当代雕塑的前沿位置?为什么他的创作从未中断,从不停留在某种既定的样式和风格中,而是不断创新、不断给人惊喜呢?原因是,傅中望从事艺术创作和下棋一样,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并且贯彻始终。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