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上岸的难度如今已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据相关数据和研究表明,其难度竟然已是考上清北的 7 倍之多!平均 86 个人激烈地争夺 1 个岗位,这一残酷的现实不禁让人深思:考公到底是在拼智商、拼学历,还是拼爹呢?
就在昨天,国考拉开了帷幕,计划招录 3.97 万人,然而,报名参加国考并且资格过审的人数高达 341.6 万人,报录比达到了惊人的 86 比 1,再度刷新了历史新高。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国考报名人数相比去年大幅增加了 40 万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考研报名人数却减少了 50 万人。今年国考中,有一个岗位的竞争堪称离谱至极,中华职业教育社联络部 1 级主任科员,仅仅招录 1 个人,报名人数却达到了 11889 人,真正的万中取 1 还不到。
清华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大概在七八千人左右。而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约为 1000 万人,录取比例约为万中取 7。然而,考上上述那个国考岗位的难度居然是考上清北本科难度的 7 倍还多,这是何等的刺激与震撼!难道大家都陷入了某种疯狂的状态吗?难道宇宙的尽头真的是编制吗?
今天,我站在这里试图为这一狂热现象泼一盆冷水,探寻为何如今大家都如此疯狂地投身于考公的浪潮之中。原因无非两个方面:首先,当下就业形势的不景气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如同日本经济在上世纪 90 年代泡沫破裂之后,大量年轻人迫于就业压力而纷纷选择考公。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就业机会相对稀缺,许多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期望能在考公中幸运上岸。
其次,很多人执着于考公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和传统根源。我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读儒家书,做朝廷官”的观念深入人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长期存在。而之所以认为读书高,就是因为读书能够通向仕途,在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划分中,为官处于较高的地位
那考公到底是拼智商,拼学历还是拼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深入了解一下考公的具体流程和考核内容。考公分为上午的行测和下午的申论。行测主要考查综合能力,例如逻辑推理等。这就好比是一场思维的竞技,需要考生具备敏锐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比如说,在解决逻辑推理题目时,考生需要从错综复杂的条件中迅速找出关键线索,做出准确的判断。申论则主要考查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角度,并且需要通过写作能力来展现。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深刻的见解,还要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比如在论述社会热点问题时,考生需要全面分析问题的成因、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行测和申论作为国考的笔试环节,其严肃程度与高考和考研不相上下。如果你的笔试成绩在填报这个岗位的所有人中名列前茅,那么就能够进入面试环节。一般来说,会按照招录岗位的 3 到 4 倍确定面试人数。例如,招录 2 个人,会有 6 到 8 个人进入面试。面试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结构化面试、结构化小组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等。面试官通常不少于五位,整个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并且有专人负责监督作弊行为,以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最终,会按照笔试和面试的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那么考公是拼智商,拼学历还是拼爹呢?先说结论,既拼智商,也拼学历,还拼爹。
智商太差或者学习能力太差,就算你花钱报辅导班儿备考也是很难得高分儿的,拼学历的部分在于,如果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能报名的岗位范围会比专科生多很多,另外你学历中的哪个专业太重要了,因为很多岗位是有专业限制。
那考公为啥还拼爹呢?并不是说有个当官的爹就真的能给你开什么绿色通道,而是认知。如果父母层次比较高,孩子自然耳濡目染,对政府的理解、对时政、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事情,也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些家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认知优势,会在笔试面试中得到体现。这些不是我瞎说的,有人专门做过调研,父母层次比较高,孩子考公上岸的概率真的大很多。
那现在这种疯狂的考公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从个体的层面来讲,为了能多拥有一次机会,为了能谋取一份工作,为了能寻得一份稳定的职业,这样的想法和努力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渴望在生活中拥有一份可靠的保障,一份能够让自己安心的职业。比如说,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考公或许能为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未来,让他能够在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面前有一定的安全感。
然而,从群体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着实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需要明确,政府本身并非直接创造财富的机构,公务员的薪酬来源于财政收入。倘若大家都蜂拥而至去追求上层建筑的工作,那么经济基础又将从何而来呢?这个逻辑其实人人都明白,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依然呈现出一窝蜂去考公的态势。
一个社会,不管是在认知层面还是实际行动层面,如果普遍将公务员视为最渴望追求的职业,且没有其他职业能够与之相提并论,那么这个社会在创新领域就很难超越他人。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不正是在创新方面遭遇了瓶颈吗?只有切实解决创新的问题,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这需要我们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土壤,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创新过程中的试错。
比如,当一个创新者在努力尝试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如果社会能够为他留有退路,给予他重新再来的机会;而当他取得成功时,社会能够给予他丰厚的回报,那么创新者就会既敢于创新,又渴望创新。像马斯克这样的人物,如果放在国内的语境中,他那些被认为是缺点的张扬个性、资本家形象的暴力裁员行为,以及个人私生活方面的问题,很可能会被舆论的浪潮淹没,估计会永世都难以翻身。但在“漂亮国”的环境中,却能够做到瑕不掩瑜,人们更看重他在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正如那句俗语所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聚沙成塔也没有一粒沙子是无功的。”有人或许会认为,即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无济于事。但是,即便觉得说了也没用,也依然应该表达出来。如果认为很多事情做了不会有结果,那可能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时间尺度不够大。在更宏观、更长远的事件发展中,有因必然会有果。
比如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论和行动,经过时间的积累和发酵,最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当下考公这一现象的思考和讨论,无论其短期内是否能带来直接的改变,从长远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