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与跑步有关的良性自虐(简称跑步自虐或自虐)是指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承受痛苦、压力和困难,以获得积极的心理效应。
跑步自虐,虽然身体和大脑感受到了某种威胁,但个体本身却享受此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被身体欺骗了,实际上这种威胁或危险并不存在,因此会有一种“驭体于灵”的快感。这是一种从肉体的不适中得到精神享受的行为,其原因,除了大脑等神经系统发生了化学物质改变,还有认知和身体反应之间出现的偏差。现在,我们绕过极其艰深复杂晦涩的、与神经科学有关的那些生理生化,重点看后一项。
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通过与积极事件相关联,个体对刺激物的本能厌恶可以实现逆转,从而产生积极的享乐感,该种特质使人类在生存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能够保持积极心理。
在马拉松、12小时超马与山地荒漠越野跑这些运动中,许多跑者为了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而超量运动、带伤或疲劳训练和强迫性训练等。这些自虐,可能会带来提高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一些疲劳、损伤、焦虑抑郁甚至健康风险等消极效应。
1 环境自虐
在高温、低温、陌生路况等极端恶劣或陌生的环境下训练比赛,在生理心理寻求刺激过程中获得积极心理体验。这反映出资深跑者高度自律的特点,但如果忽略环境因素,则会增加运动风险。
2 生理自虐
在面临健康和损伤等生理风险情境下,仍然坚持训练比赛,,追求积极心理效应的行为。跑者普遍低估疼痛。常见的表现为在身体极度疲劳或伤病未康复的状态下仍然坚持训练参赛。
3 心理自虐
心理自虐是指在训练或比赛中大幅增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以满足强烈心理体验的激进行为,在不断克服困难、增加挑战度时获得积极的情感。比如为了实现月跑量、速度与PB目标而增加训练量,忽略身体主观感受等。
4 过度追求单一结果
把配速、跑量与心率等这些外在特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忽略自身承受能力,以相互攀比为乐。
动机不外乎是挑战自我、过往经历、同伴激励、追求刺激和探索未知。
1 挑战自我
检验潜能和极限,认识自我。自我认知、自我成就是跑者的重要心理需求,完美主义也会影响对待伤病的态度和方式。跑者采用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化整为零、目标激励等多种应对策略来实现挑战自我的目的。
2 过往经历
如果过去的某些自虐经历没有造成消极后果,那么往往因此提升自己的“风险感知阈值”,以后更倾向于进一步自虐。
3 同伴激励
积极的同伴支持对坚持跑步极为重要,会使跑者给自己设定较高目标。另一方面,这种支持激励具有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保持与促进积极情绪,对未来产生更高期待。
4 追求刺激
马拉松跑者在跑步时追求疲劳、兴奋、成就感等身心刺激,塑造了更强的心理韧性,对感官刺激更倾向于进行积极评价;;既满足了自我表达、自我认同需要,也是现代人缓解生活压力的突破口。
5 探索未知
资深跑者对跑步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再拘泥于常规,迫切希望寻求新的刺激。
1 认同接纳
跑团或者俱乐部等团体为满足跑者的能力提升、情感互动、确定归属感以及社会关系发展等需要提供了重要社会平台。
首先,在长期的坚持跑步过程中,已经在认知上认同了跑步自虐。
其次,将马拉松越野跑视为生活一部分,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再次,跑者将自虐作为群体标签。马拉松越野跑对体力、耐力、心理等的要求,不仅符合了对身体美学的要求,也迎合对精神象征的追逐,成为了群体认同。
2 利弊权衡
资深跑者在自虐的利弊上持有与非跑者不同的观点,认为自虐作为马拉松越野跑的固有属性,对健康的收益远大于危害,且自身具有较强的辨识应对风险能力。
3 能力体现
资深跑者倾向于将忍耐力作为衡量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承受这种自虐的忍耐力是获得自信和圈内认同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会强化了自虐行为。
以上,戳中你了吗?
文字 | 祝大鹏 武汉体育学院 心理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照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