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曾公开过一组数据:

“每天有10.9亿的人打开微信,有7.8亿的人刷朋友圈,却只有1.2亿的人发朋友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安静了。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想成为助教,而是开始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观众。

点开朋友圈,很多人最后的动态还停留在几个月前,有的甚至一年没有更新。

有人说,停更的朋友圈背后,是变得越来越成熟和低调的人。

只是,无声的背后往往是更多的无奈和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朋友圈里,还有朋友吗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通讯录越拥挤,心就越空虚。”

莫名扎心。

时光如梭,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奔波。

曾几何时,身边也是好友盈盈,如今却是走心者寥寥。

曾说好一起去看这个美好世间,望尽人间烟火。

可渐渐的,走着走着就散了,天各一方,不再联系。

孤独的时刻,也想要找个朋友,互诉衷肠,可反复看着通讯录,才发现遍寻不见。

朋友圈里那些名字熟悉而又陌生,各自过着没有交集的生活。

最终,一通心事,不知能说与谁听。

有时,发完朋友圈,也会收到很多点赞和评论,但往往只是社交礼仪。

不回复,不礼貌;回复,又觉得没必要。

心事搁浅,孤独无边。

有人说:

“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一定是朋友,而很多朋友,却并不显得像朋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管你如何想走近别人,屏幕另一端的人,都很难感同身受。

那些想说又不能说的情绪,那些崩溃和难过的不安,就像心头的狂风,在满心荒芜的夜晚,渐渐在沉默中痕迹静静蔓延。

不管昨夜你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早上起来这个世界依旧车水马龙。

很多时候,朋友圈里的朋友,只在朋友圈才是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朋友圈的背后,是社厌的自己

有句话说:

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我们都明白,人要为自己而活,不必太过在意他人的目光,然而真正能够做到的无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生来就渴望他人的认同。

发朋友圈只是一件小事,但却是和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

当一个人在更新动态的同时,心底是期待得到回应的,因此情绪就容易被牵动。

因为在意,所以用心。

每次发朋友圈前,总会用心挑选照片,仔细修图,尝试各种滤镜,文案也会精心编写,就连标点和断行,都会纠结一番。

费劲心思地分享了出去,然后又一遍遍地点开来看,期待着他人的点赞,等待着他人的评论。

点赞的人多,就会开心,迟迟没有人回应,就会反复思考是不是自己发的内容让人不喜欢,是不是自己人缘不好,别人不愿意回应。

也许你会说,真的会有人想这么多吗?

朋友圈有一条隐性的定律:

越是大大咧咧的人,越少发朋友圈;越是内心敏感的人,越有心事分享。

对于敏感的人来说,朋友圈里的肯定,不仅是一种温暖,也是自身存在的证明。

然而,冷漠和抨击多了,他们就不想发了。

与其在期待中失望,不如干脆不发。

追寻别人的认同,只会为无用社交心累,不如静下心来沉定,去充实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你的朋友圈,总会有人会在意

知乎上有个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了?”

一条高赞回答说:

“因为想发的内容,都用私信的形式发给在乎的人了。”

的确如此。

或许,那些喜欢更新朋友圈的人,都是孤独的行者;

或许,那些频繁更新动态的人,只是有一个不敢联系的人。

同事潇潇是一个特别喜欢发朋友圈的女孩。

她的朋友圈里,有加班工作的照片,有外出旅游的美图,有精心筛选的自拍。

有阵子,潇潇的朋友圈却突然变得安静了。

吃饭的时候,有人问起她怎么不更新朋友圈了。她笑笑说,因为总是等不到在等的那句回应。

再后来,突然的,她的朋友圈又开始热闹了起来。

细问才知道,是她喜欢的男生发来了消息:

“最近怎么看不到你的动态了?感觉你好像突然消失在了我的世界里。”

原来,在屏幕的另一端,有人一直在等着你的朋友圈。

在没有微信的时代,我们想念一个人,会写信,打电话,而现在每个人都很忙,我们也渐渐变得不敢打扰。

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偷偷地去看他的朋友圈。

有人说:

“朋友圈的本意就是离你爱的人更近一些,哪怕山高路远,我们还可以在朋友圈相见。”

对爱你的人而言,你的朋友圈是珍贵且有意义的。

你的每一张图片,他都在意;你的每一句话语,都能让他心安。

其实,朋友圈从不需要太多的回应,只是为了被最重要的人看见。

04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朋友圈就像是自己的房子,每条内容都是室内设计,我只要我的房子好看,不需要人人都来参观。”

没有谁是完美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来体验这个世界的。

不发朋友圈,是在静享现实的每一天。

发朋友圈,是想热烈地活好和记录每一个鲜活的瞬间。

世事喧嚣,不需盲从,法无定法,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