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员的苦日子还要持续多久?或者说,我们还要在通缩中煎熬几年?
1990 年日本泡沫破灭,用了 20 年才走出通缩,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出现,通缩仅用 5 年就得以恢复。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我觉得,七分取决于政策,三分要看运气。
我们的通缩已然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通常表现为物价和资产价格,比如房价的下跌;第二阶段则是工资下降致使消费进一步下滑,产能过剩愈发严重。
今年二季度收入增速为 5.4%,远低于口罩前的 8%以上。财金 8 月的调查显示,比如电动汽车制造业新入职员工工资比 2022 年的峰值下降了近 10%。这种趋势若持续下去,通缩将会愈发深陷。唯有提升收入和增加消费,方可打破通缩的负循环。
经济学家付鹏称,解决有效需求问题。目前高层希望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来解决根本问题,此方式是长期的,而有效需求不足属于短期问题,需要依靠分配来解决。财政需要从投资基建转向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前不久国家化债 10 万亿,用低息债置换高息债,用短期债置换长期债,预计降低利息支出 6000 亿,为地方财政减压,有钱归还一些民企欠款,发放公务员工资,这能够带动收入和消费,但由于绕了个弯儿,其提振作用不够直接,大家期望有更直接有利于收入消费的政策。
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预计,明年第二季度,国内或将推出以刺激消费为核心的第三轮刺激计划,内容可能涵盖对个人社保缴费进行两到三年的部分减免,预计每年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两到三万亿元。实施全面的生育支持计划,包括直接补贴、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和加强女性劳动市场保护等,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现金安置,为 100 万套城中村改造提供两到三万亿资金,刺激住房相关消费,增加收入,刺激消费。
钱从哪里来呢?
某券商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有没有勇气把央行资产负债表压进去?意思是央行印钞,通过大规模刺激来保住人们的就业和收入,最终撬动经济增长。实际上,目前即便不大规模印钞也是有钱的。因研究通缩问题而成名的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时,不会存在融资难题,因为普通人过度储蓄,资金会在金融体系中沉淀下来,政府能够借这些钱刺激经济。
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指的是家庭和企业资产下跌而负债不变,致使资产负债表恶化。在此情况下,大家都会减少支出,提前还贷,全社会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萎缩。
在最近的采访中,辜朝明提到,与 1990 年的日本相比,我们这边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第一,我们的地产泡沫比当年的日本小,日本在 1990 年之前,五年内商业地产价格翻了 5 番。
另外,由于日本的教训,我们了解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危害,而日本当年不知所措,浪费了诸多时间,政策出台慢且晚,起效也迟缓。而我们与日本相比的劣势是,1990 年日本财政是盈余的,而我们当下是赤字的,特别是地方财政,显性和隐性债务加在一起占到 GDP 的 7%左右,所以我们在财政继续加杠杆方面一直有所顾忌。
但他建议我们要扩大财政支出,因为家庭、企业都不借钱了,只有政府继续借钱才能带动经济。具体建议是财政继续加杠杆,再多占 GDP 的 4% - 5%,如果事后证明杠杆加多了可以削减,但倘若太少,通缩会更加恶化。他以我们 2008 年 4 万亿刺激计划为例,当时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而我们通过 4 万亿刺激避免了通缩,2009 年 GDP 增速高达 9%,令全世界羡慕不已。经济恢复后应当削减杠杆,可我们当时并未如此操作,才造就了后面的巨大泡沫。但当时的 4 万亿是及时且有效的。
事实上,2008 年的美国也吸取了当年日本的教训,及时采取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将经济从自由落体状态迅速拉起,几年时间便恢复了增长。那为何老宋说七分靠政策,三分还要靠运气呢?
2013 年日本实施安倍经济学,大力推行货币宽松,政府举债鼓励创业,一系列组合拳下来,经济终于有了起色。但后来天灾人祸,口罩来袭、奥运失利、美联储大幅加息、日元贬值,日本的复苏之路又变得迷雾重重,所以外部因素也会对经济复苏产生影响。回看我们当下,外部因素最大的不确定性便是中美贸易战 2.0。面对如此挑战,刺激内需的政策更要稳、准、狠,时间极为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