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一场意义深远的生态战役迎来了决定性的胜利——“锁边合龙”工程圆满完成,象征着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在此刻完美闭合。这一治沙壮举,不仅彰显了我国在防治荒漠化斗争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更通过这条绵延不绝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显著增强了生态防护的坚实屏障,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策勒县,合龙工程不仅是一项壮举,更在沙海之中绽放出一个个“人沙和谐”的治沙奇观。
不懈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助力村集体经济的复苏振兴,提高林草资源的利用价值,延伸产业链条,这便是策勒县托帕艾日克村挖掘沙漠中的“黄金钥匙”。该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沙患侵袭严重,居民长期承受风沙的侵袭。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纯净的目标,策勒县近年来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当地居民巧妙地将特色种植与生态治理相融合。目前,特色种植面积达到石榴1200亩,小麦1300亩,玉米1200亩,核桃300亩,红枣2800亩。运用梭梭肉苁蓉的高产稳产技术,推广肉苁蓉种植,种植户从最初的2户增至如今的130余户,红柳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有效实现了人进沙退,柳树成荫的景象,带动了经济效益,使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工作核心,策勒县探索实施多种“防沙治沙+”模式,绘就绿富同兴的生态新画卷,为沙漠添绿又生金。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支部书记庄彬介绍道,如今村级综合设施完善。村级“户户通”公路工程全面完成,道路体系完整,渠道防渗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农田水利三级防渗体系已基本成形,自来水、电力、电信工程已完成全覆盖,污水主管网今年接入,从黄沙漫漫到林木葱茏,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构成了稳定和谐美丽的村庄。
策勒县的合龙之路还“分”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产业增值、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为沙区农牧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在策勒县托格拉克艾格勒村,这个曾被风沙侵袭、土地贫瘠的小村庄,如今却成为绿化的典型。2015年3月,村民肉孜托合提·托合提肉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首次绿化了300亩土地。那时,他种下了红柳和梭梭,这些植物耐旱、抗风沙,是改造沙漠的理想选择。到了2021年,他再次扩大绿化面积,增绿了250亩。2023年,他没有停下脚步,又增加了250亩的绿地。2024年3月,他的绿化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一举增加了400亩,使绿化总面积达到了1200亩。
解决技术难题,为千亩沙漠“缝制”绿衣在这过程中,他主要种植了300亩红柳和900亩梭梭。他精心设计了株行距1×4米的种植模式,这样既保证了植物的生长空间,又便于管理。策勒县策勒乡副乡长麦麦提艾力·亚日介绍道,1200亩“绿衣”还采用了高效节水的滴灌方式进行浇水,既确保了植物的水分供应,又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从一抹翠到连片绿生态改善硕果累累,在策勒县,有家新疆沙漠枣业创立12年间,使2000多亩沙丘变绿洲,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而实现这一切的正是新疆沙漠枣业的创始人——一位名叫李鹏的老科技工作者。
今年73岁的李鹏是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经获得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等多项荣誉,2022年2月14日,他又荣获第七届自治区助人为乐模范称号。作为一个治沙英雄,他来到阿日希村已经15年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他已经在这里种下3000亩林果地,解决了村里200多人稳定就业。早上九点,村民们领了任务、拿上工具,陆续出发去往分配的工作点。由于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李鹏现在已经不能直接参与劳动了,但依旧奔波在各个劳作现场。
他1970年入伍,1976年退役,在2009年退休后,李鹏只身来到策勒县阿日希村植树治沙。阿日希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3号风口”最前沿,常年干旱缺水、风沙肆虐。一番考察下,他决定治沙也致富,在沙漠中率先试种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的红枣树。
为了筹集这笔开发沙漠种枣的资金,他拿出了自己毕生的全部积蓄,用这些钱作为启动资金,迈出了整治沙漠种枣的第一步。刚到阿日希村时,李鹏租住在农民家一间几平方米的破旧筢子墙房,一天三顿饭要走6公里多的沙土路。但最难的,是树苗栽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风沙掩埋。为了在沙漠中种出优质红枣,李鹏每天往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早上6点钟起床,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白天,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枣园里,他要观察枣树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边检查,一边还要辅导村民们栽培枣树的技术。
治沙也要用沙,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李鹏一头扎进沙漠,一步步推平沙丘,种上防风林,挖渠修路,种枣建工厂……艰辛努力换来了红枣挂满枝头的盛景,2000多亩沙丘成为“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的生态型标准化红枣种植示范基地。
荒漠结硕果“生态+经济”双效益突显,阿日希村大部分村民都在李鹏的企业就业,月收入2000元至6000元不等,企业累计为当地解决就业20万人次,14年来累计发放劳务费2000多万元。在李鹏的带领下,原本不懂红枣种植技术的村民掌握了技术,不仅打工,还自己种枣当老板,尝到了发展红枣产业的“甜头”。
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提高林业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李鹏在阿日希村还建成了一座红枣加工厂,村里的枣送到这里进行分级、清洗、挑选、包装,价格提高了很多;李鹏还成立了策勒县智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人,为他们无偿加工红枣。
如今,阿日希村历经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如今的“绿富同兴”三个阶段治理,3000亩的沙地已被5万余株防风林、80余万株特色林果覆盖,筑成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原来的大沙漠变成了现在的枣园,高低不平的沙丘没有了踪影,飞沙走石的沙漠远远退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杨环绕周围,一块块良田井然有序,一片片枣园枝繁叶茂,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的奇迹,正是策勒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充分利用起了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独特的沙土地环境,大力发展了食药同源和特色林果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策勒县这片曾经被风沙肆虐的土地上,如今正奏响着一曲生态与发展的和谐乐章。每一片新绿的延伸,每一位村民的增收,都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这片沙漠边缘的希望之路。
策勒县林草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穆合塔尔·买塞地说今年四月,我们已成功栽种了3900亩红柳,并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于2万亩的土地上持续推进这一绿色工程。截至目前,红柳的初步种植面积已达到9300亩。我们还将根据工程实施情况,在固沙与生物治沙障重叠区域以及沙障空隙中,逐步扩大红柳的种植范围。未来,策勒县将秉持坚定的绿色生态理念,在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绿意盎然在沙漠中生根发芽,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共繁荣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新疆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
素材来源: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策勒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