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简介: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是西汉时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1972年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出土时为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其应为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它表达的是引魂升天之意,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画面的内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天上、人间和地下。上部描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国景象。中间画的是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写照。下部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阴间场景。整个帛画画面和协自然,色彩浓烈多彩,富丽华贵,庄重典雅。

画作内容:

整个帛画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

它上面的画面分为三部分,最上端画的是天国现象:正中人首蛇身的女子是上天的主宰神女娲,左右两画有五只神鸟,右上角绘有扶桑树,树梢有一轮红日,里立有太阳神:金乌树枝间还有八个小太阳。

中段为人间世界:在华盖下面,画一老年贵夫人拄杖而立,她就是墓的主人,利仓的妻子。在她的前边有两着刘氏冠的男子在跪献某物,后有三婢女相送。中段的下端,玉璧垂磬,彩帛帐幔分飘左右,其下有七个着刘氏冠的男子分左四右三拱手而坐,中间有鼎壶等食具,画面最前边还陈置了一排鼎壶,表现了“列鼎而食”的奢侈场面。

下段为地下:一未着衣男子(郭沫若称是“禺强”)双手托起象征大地的平板,脚踏双鱼,空白处还画有青白二龙,左右各画一龟,背驭猫头鹰(也叫鸱龟)巨人前面还有一些水族在游弋,古时认为大地是浮于海上的,故地下部分多画以水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鉴赏:

形象

该幅画作中的人物形象仍如战国帛画,取侧面像,平面排列,主要注意于情态的表达。其人物的造型以写实为基础,略带夸张,充分体现出楚汉文化的神秘色彩。以线为主的“白描”式的造型手段显示出刚健雄浑的力道之美。

画中各人物的形象,神态各异,颇为生动:如体态肥胖的墓主人,头向前倾,背微驼曲,动作庄重缓慢,相当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贵族妇女的形象。同时,通过表现墓主人华丽的服装、侍者的恭候和跪送的奴主关系,反映出墓主平和与安闲自得的神态,是当时统治阶级在“无为”“节欲”等伪善口号掩盖下纵欲享乐的真实写照。

构图

画面的构图,作者利用帛画T型式样横竖的不同,分成了“横”和“竖”两个部分,“横”的部分适应了天界广阔的要求,“竖”的部分满足了人间和地下场景的层次需求,构图上“横”与“竖”的对比,使整个画面相得益彰。在天上、人间、地下三个层次中,依次采用双阙、玉璧、力士托举地面这三个图案进行生动的时空划分,充分体现其天人合一的愿望。

同时,采用严谨的对称式构图,但在对称中又富有变化,如日月对称但大小、形状有所差异;辛追左右的侍从数量不等;巨人足下的大鱼重心偏向不同等。在大的场景描述上,做到了主次分明,即上下密,中间疏,升天部分相对大面积的留白反而突出了帛画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

从整体上看,整个帛画画面和协自然,图中繁杂的内容,众多的形象,既能相互联系,又不显得零散杂乱,所有这些构图上的巧思都很好地表达了楚汉墓葬习俗的神秘与肃穆。

色彩

在色彩的运用上,整幅帛画以暖色调为主,较多使用了红、黄、赭等色,其中又间施白粉,采用平涂加渲染的着色手法。其改变了战国帛画略施薄彩的手法,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银粉等绚丽丰富的着色材料,其中又以楚汉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红、褐为基调,使画面显得色彩浓烈多彩,富丽华贵,庄重典雅。

表现手法

整个帛画大胆地运用了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

其一为楚汉思想中生与死的对比。帛画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以宏大、壮观表现祭祀、升天等场景,这种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很好地烘托出了楚汉思想中视死如重生,祈求人合一的思想。

其二为动与静的对比。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上、地下烈的动势与人间静穆景象的对比。天界日月同辉、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的动势,地下交织升腾的巨龙反衬出墓主人升天时的庄严与沉着。

另外,高度的装饰性和写实手法相结合,也是这幅帛画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整个帛画虽然依然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但从其表现技法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大技法形式白描与重彩,在西汉已逐渐走向成熟,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绘画日渐写实的风格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