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见到一艘13万吨排水量的超级大船,估计没人能想到它是养鱼船!它是国信1号,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第1艘超10万吨智慧渔业大型养殖船。长249.9米,宽45米,有15个独立养殖舱,里面的海水有近9万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这就相当于一艘船里有36个标准游泳池。这艘大船造价近5亿,专门用来养大黄鱼。有人不解,我们大航母都没到10万吨位,养鱼竟然用上了13万吨级的?养鱼在水库在网箱里不就行了,干嘛大费周章造“航母”呢?今天我们就聊聊养鱼航母国信1号的巨大潜力。
实际上这种大型养殖船模式是深海养殖探索的升级款。为啥我国如此花心思搞深海养殖呢?主要是我国缺少深海养殖的天然海洋环境,海床太浅,又低又平。另外还考虑到海洋渔业捕捞频率和强度的现实情况,以及庞大市场需求的现实情况,当然还有海洋污染等因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有了国信1号的诞生。来看看他的黑科技。
一是模拟自然海洋环境。船在航行过程中利用水泵24小时吸取海水注入15个养殖舱,安装的2180个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养殖舱内的情况,像水温、氧气、光照等,然后根据实时数据来移动船体到更合适的位置。以温度为例,大黄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是22-26度,国信1号就在移动中保持这个最佳水温区间,让鱼儿快速成长。
而且根据实时的水质信息,养殖监控室可以模拟野生大黄鱼的泅游路线,实行游弋式养殖,也就是让大黄鱼跑来跑去。这就要说到水体交换了。养殖舱内的鱼除了吃饭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动,堪称运动健将。养殖舱内的水体交换系统每天会进行16次换水,形成中央的漩涡,同时调节水流速,让大黄鱼一直保持舒适的运动状态,这种方式养殖的大黄鱼体形修长,肉质更加紧实。端上餐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口感极佳。
二是营造最佳生长环境,养殖保质保量。大黄鱼比较特别,它们天生胆小受到一点惊吓就容易上浮死掉。野生环境里像台风、飓风之类的极端天气对大黄鱼生长很不利。我们的国信1号上有气象实时监测数据,能够根据大数据预测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时间并自主规避。不仅如此,船上还设置了整套的电驱动力系统,能够起到很好的降噪作用,为大黄鱼提供安全且稳定的生长环境。这种环境养殖的大黄鱼不仅品质上乘而且保量,养殖舱的密度是近海网箱的5倍左右,成活率在95%以上,一艘船一年的出鱼量是吉林查干湖的2倍多。
三是自动化水平极高。从鱼苗入舱、水质监测、换水、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全流程都在船上进行而且基本都是机械自动化。养殖150万条大黄鱼,只需要7个工作人员就能完成,不仅效率高而且每个细节都能做到极致。
比如捕捞环节,捕捞现场灯光微弱,甚至只有一点昏暗的红光。这里有啥讲究呢?据说灯光调暗是为了保证大黄鱼的体色,而红光对大黄鱼的体色影响最低。捕捞上来的鱼一部分运到船上加工线进行抽真空包装,另一部分直接加冰浆装箱用转运船运到大陆销售。据说最快只要6小时,大陆的消费者就可以享受到3700吨的大黄鱼的美味。
基于以上的黑科技,我们国信1号养出的大黄鱼具有3大优点:野生、黄金、鲜美,主打的就是健康品质。跟我们平时在菜市场买的那种打折的廉价海鱼相比,它的价格自然不那么亲民。以往我们经营渔业养殖追求盈利,一年卖个几亿、几十亿就算成功了。但智慧渔业深海海养殖工程的理念不是这样,花费上亿元打造堪比航母的大型养殖工船,不单是追求销量。要是这样的话,就像大家理解的那样,做网箱搞深海养殖就可以办到。
他的目标往低了说是生产安全的海鱼产品,也就是用海洋科技保证海洋食品安全;往高了说是打造高营养的品质生活。在我们国家,发展科技不是为了穷兵黩武,而是服务人民的,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如今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越来越重视饮食营养与健康了,也需要有国信1号这种深海养殖利器,提供营养价值更高的海洋食品。
从长远看这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养殖周期大大缩短,三个月就能上市,一年能养两茬,收益十分可观。国信1号也在尝试养殖三文鱼、石斑鱼等深海鱼类,这种开创模式也成为国家级大项目。据说另外两艘国信2-1、国信2-2已经在建了,它们是更先进、环保的15万吨养殖船,尤其是国信2-1年产量能达到4000吨。
不仅如此,国信计划在5年内投入350亿元打造一支深海养殖船队,目标是50艘大型深海养殖工船、年产40万吨、年产值500亿元。这是我国传统渔业向深海转型的示范工程,也是我国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作为海洋大国,打造有特色的蓝色粮仓是我国向海洋发展的一个标志,一个起点。一句话,在蓝色家园未来我们大有可为!
实际上我国的海洋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是逐步升级的,在开创新的深海养殖模式的同时,我国的深海网箱养殖也在不断创新。下面就介绍几个我国深海智能养殖平台的建设。
一是深蓝1号。我国首次自主研发的全潜式网箱,也是世界最大的,主要利用潜艇沉浮控制技术。周长180米,高38米,重约1400吨,有效养殖水深30米,整个养殖水体约5万立方米,设计年产量1500吨,主要品种是三文鱼。
二是振渔1号。我国首个自动旋转网箱,长60米,宽30米,养殖水体达13000立方米,设计年产120吨,主要品种是大黄鱼。突出特点是智能化。自动监测海水pH值、盐度和含氧度,数据可同步到渔民的手机客户端。另外,自动旋转鱼笼的设计能有效解决的深海附着物的难题。
三是海洋渔场1号。世界首个半潜式智能网箱,也是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直径110米,高69米,重7693吨,养殖水体达25万立方米,一个养殖季产8000吨,主要品种是三文鱼。网箱内置传感器2万多个、水下水上监控设备100多个,鱼苗投放、喂食、实时监控、渔网清洗等都实现了自动化。由于自动化程度很高因此不需要太多工作人员,内部最多能容纳9人。
四是长鲸1号。全球首个具备自动提网功能的深水坐底式网箱,长66米,宽66米,最大吃水深度30.5米,养殖水体60000立方米,设计年产1000吨,主要品种是黑鲪鱼和黄鱼。最大特点是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水文信息并同步到合作的保险公司。日常操作只需要4人。
五是德海1号。全球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的万吨级智能化网箱,长91.3米、宽27.6米,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设计年产450吨,主要品种是金鲳鱼。最大特点是高度智能化,配备投喂养殖专家系统、监控监测系统,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一体化管理,而且是无人驻守养殖。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全球首个通过17级台风检验的大型网箱,安全性能堪称典范。
下面介绍亚洲最大坐底式智能化网箱经海001号。养殖水深32米,养殖水体约70000立方米,年产在600—700吨。2021年在烟台长岛南隍城东部海域安装并投入运营。该海域鱼类主要是黑鲪鱼,浅水养殖缺点很多,比如浅水区营养物质少不利于黑鲪鱼生长,喜暗怕光的黑鲪鱼在浅水区长期受到日晒,鱼肉的营养和口感都会受到影响,浅水区水质污染比较严重鱼类死亡率高,等等。这些问题利用经海001号的深海养殖都能规避。
它最大的特点是目前最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主要体现在3大系统:养殖管理系统、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生物监控与作业系统。具备自动完成投喂、监测、养殖信息采集、传输以及计算分析等功能。
就连每条鱼的大小、重量都由水下双目摄像机追踪拍摄,不仅可以准确获知鱼类生长情况,而且可以准确判断哪条鱼达到捕捞标准。
其次是它的安全性能可圈可点。建设过程中采用比较成熟的海上钻井平台技术,可抵御12-14级的台风。此外平台上的设备一应俱全。日常电力供应有三重保障——除燃油发电外,还有风能和太阳能;还安装了排污设备和海水淡化设备,平台日常运营主打高效、节能、环保。平台上还有食堂和餐厅,设计非常人性化。
这样一个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猜猜看它的造价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