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钱,尤其是宋钱,必然对“政和重和样”这个版别钱的名字很熟悉,大家都知道“政和重和样”比普通的政和通宝要贵要稀少,但是很多人并不会划分这个版别,也不知道这个版别具体的含意,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有关“政和重和样”的知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两个事情:
政和通宝为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铸造。“通宝”有小平,折二型铜钱及折三型铁钱,对钱,有数十种之多,篆书、隶书二种书体。
特色之处是隶书中杂有楷意,有时也称作楷书。小平铜钱存世量大,版别复杂,变化多在“政”和“通”上。铁钱铸造量极大,存世较多。另有珍罕的银质“政和通宝”,古泉大珍。“政和重宝”为折二钱,楷书,钱文瘦金体,直读光背,径3厘米,传世以折二重宝铁母数种珍品。
北宋 政和通宝折三隶书铁母
而重和通宝,则在政和年间之后,也就是北宋徽宗赵佶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铸造,铸行时间不满3个月。面文“重和通宝”对读,有篆、隶两种书体,钱文篆书者少于隶书。
重和通宝铸造精美,仅见一种版式,因铸造期限极短,加之南北宋交替时期,战乱频繁,故此钱量少难觅,是北宋钱的名誉品之一。近年来陆续发现小型重和通宝,类似于私铸币。此币的特点是尺寸较小,钱体轻薄,文字软弱,铜质较差,和北宋时期安南所仿铸北宋其他年号钱极为相似,应为安南所铸或民间私铸,较为少见。
其实说得通俗一点,“政和重和样”就是专门指一类政和通宝使用的是重和通宝的面文,通宝两字和钱币的文字风格与重和通宝小平钱完全一致。包括篆书和隶书两种。大家看看图片就明白:
“政和重和样”隶书
“政和重和样”篆书
接下来给大家细细解释:
隶书对比
“重和样”和普通版对比:前者连笔“走”字旁,后者反之;重和样隶书“通”头是工字头,下面那一笔是出头的,但是普通的政和通宝隶书是方头通不出头。
“重和样”和普通版对比:隶书重和样的和,如上图多个笔画相较于普通政和都要长很多。
篆书对比
“重和样”和普通版对比:篆书的话也一样的,政和的和字的左侧的口,伸出去的非常多。
“重和样”和普通版对比:“重和样”左偏旁不出头,普通版反之,字体也具有较大差异。
像这种混搭不同年代钱币面文形成新的版别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钱币历史上并不多见。
但是稍微放松点限制,寻找类似的情况还是有不少的。比如清代的“手”钱就是其中之一(如嘉庆乾隆手,康熙顺治手等),这种“手”类钱虽然说没有像“政和重和样”那样在面文上保持个别字体的基本相同,但是钱文风格却又前朝钱极为相似,与“政和重和样”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
这类“手”类钱一般被认为是朝代更迭,铸造混用,或分铸两朝钱币等造成的现象,各类版别都存世稀少,值得珍视。
嘉庆宝川乾隆手
乾隆宝川晚期版
——图片引用自天眷堂
赵佶当皇帝是个庸君、昏君,以至于失地、丧国、亡命,但在艺术上不得不承认是个大家,在国画上、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因为皇帝的身份,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的文人,因为皇帝的爱好,繁荣了艺术的创作,因为皇帝的资源,他有能力组织《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编辑。
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他画的画富有书卷气,贵族气,富丽堂皇。他创立的“瘦金体”,屈铁断金,铁划银钩,书法史上以此面貌出现的就他一人。
赵佶在艺术上的嗜好也用在了泉货上了。他亲自书写钱文铸造铜钱,他铸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的四个高峰之一。他当政的年号很多,有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铸币的版别也多,字体也多,有楷书、行书、篆书、隶书,是泉友们的爱物,更是中国钱币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