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规模,有望扩大!

不久前 ,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上 , 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 ,其中提到: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

眼下,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已到中后期。 坐在备考席上,无数高校正 摩拳擦掌, 建设周期中的每一寸进取、每一分成绩,都将迎来最终的大考。

这一信号的释放,无疑令诸多 还未入选“国家队”的高校紧张又振奋。无论是 势头正劲努力跻身行业顶尖的年轻大学,还是厚积薄发只待奋力一击的老牌强校,都已全神贯注,紧听那一声哨响 ——走,冲进“双一流”!

这些高校,被寄予厚望

在这个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即将步入最后一年的重要时间点,不少地市和高校纷纷传出消息,加码冲刺第三轮“双一流”。

近日,辽宁省教育厅公布辽宁省高等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超百个学科入选。

10月16日, 在中共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吉林省明确提出将支持3所省属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努力冲击“双一流”

同月,福建省启动实施了一流学科培优计划,将10所省“双一流”高校22个学科纳入计划,力争更多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从未停止对下一轮“双一流”高校的筛选与培育,早已陆续出台各类支持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建设成效已初步显现的当下,不少高校展露出了更大的决心和底气,或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支持:

10月18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温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到2035年,学校综合水平位居国 内独 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9月,山东农业大学召开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会上,山东省副省长邓云锋强调,山东农业大学要加快提升作物学学科的整体实力,确保率先实现省属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突破。 会上 同时再次提到,山东省明确最优先支持学校进入2026年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范围

入选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的浙江工商大学,则在9月初发布的《浙江工商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2024版)》。其中提到,202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工商大学发展愿景

作为河南省遴选支持创建“双一流”的7所高校之一,被寄予厚望的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昂首阔步。今年4月,学校校长周卫院士更在自己的受聘仪式上立下军令状: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打好“双一流”创建攻坚战,确保冲A学科成功晋级,入围第三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高校, 承载着各省对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最大期许 ,也有着冲击“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的绝对潜力。 对它们而言,获得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无异于如虎添翼。

奋勇争先,成绩瞩目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指挥棒下,高校需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汇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彰显服务国家的重大价值和实际贡献。

这种竞争,在实力强劲的顶尖高校间尚且激烈,对资源欠缺的非“双一流”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却总有一些地方高校奋勇争先,在激烈的角逐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近两届院士增选中,首都医科大学新增3位两院院士,在非“双一流”高校中独居一档;陆军军医大学有2位新晋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15所高校各有1人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来,陆军军医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主持完成的 项目,分别荣获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将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收入囊中;陆军军医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均已捧回3项国家奖 。这样在近两届国家奖中有所斩获的非“双一流”高校,共有31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誉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奖”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则有超过130所非“双一流”高校大放异彩。 其中杭州师范大学斩获3项一等奖,西南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22所高校,各自斩获1项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据青塔学科云平台的综合监测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江西财经大学的统计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东北财经大学的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等22所非“双一流”高校的24个学科,最新学科综合指数均位居全国前5%(统计区间为2020-至今),彰显出强劲的学科实力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在更多看不见的角落,众多 非“双一流”高校正默默耕耘,等待收获季的到来。

黑马出炉,剑指一流

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浪潮中, 想要在全国逾两千所高校里脱颖而出,只靠一条腿走路或许并不足够,必须要有过硬的综合实力。 而在不断的布局投入和加速奋进中, 不 少非“双一流 ” 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 已经提前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浙江工业大学为例,作为学校王牌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又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并入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一流(登峰)学科。

在大团队上,学科现已形成以院士领衔, 以 国家 杰青、国家万人等为核心,以国家优青、国 家级引才计划等中青年学术人才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023年,由李小年教授带领的工业催化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小年教授(左七)与团队

近年来,学科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重点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年到款经费超亿元,年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年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并在工业催化剂创制绿色合成集成技术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优势特色。

今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凭借 “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斩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浙江首所主持完成一等奖的非“双一流”高校,更为浙工大的累累硕果 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团队成员合影

对比“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指标,西南政法大学同样完成得相当出色。

在大团队上,继经济法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后,2021年,由学校龙大轩教授领衔的中华法文化传播教育团队再次入选第二批,实属难得;今年10月,以校长林维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研究创新团队”,入选首批3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是其中唯一一个非“双一流”高校团队,也是与法学直接相关的三个团队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合影

国家级平台建设方面,西南政法大学是全国唯一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的非“双一流”高校,并先后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

2021年来,学校法学学科陆续获批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数量全国居前,并在2022年入围中国高校文科重大项目50强;今年8月,西南政法大学首次斩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则为学校冲刺“双一流”再添重磅砝码。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法学学科先后获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居全国首位;2023年法学学科再获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同样居全国之首。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法学博士论文总共有19篇,西南政法大学就有2篇论文入选。

在浙工大和西南政法之外,温州医科大学的药学、南京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燕山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也已围绕大项目、大成果等指标,取得诸多建设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这些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们,仍在全力冲刺,丝毫不敢放慢发展的脚步——

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调整的“双一流”建设,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 想要成功突围,地方 高校们 能 做的,或许唯有 披荆斩棘,大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