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一般说来,山水是人们确定地理方位时普遍使用的参照物,也是最早得到命名的一类地物。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的作者和时代迄今尚无定论,近人大多认为其中的“山经”十四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该书总结了此前在民间传播的关于山川、物产、民族等方面的地理知识,留下了一批早期的重要山水名称,而山名与水名大多相伴而生,其中一部分位于今天的北京地区。
《山海经》卷三《北山经》的《北次三经》篇写道:“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这里的“太行山”原本是指山西南部与河南交界处的山脉,后来延伸为指称山西与河南、河北交界的那一列南北向的山地,北京西山属于它的支脉。战国时期的《列子》,在“汤问”篇著名的故事“愚公移山”开头说:“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东晋张湛注释道:“形当作行,太行在河内野王县”。这些记载显示,至少在这时,“太行”之“行”是读作xíng并与“形”相通的,今天通用的háng应是后起的读音。“太”字的含义为“极大”,“太行山”因此具有体形极大的山脉之意。
《北次三经》又说:“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里的“燕山”,并不是今天横亘在北京以北的燕山山脉。西周初年,召公奭的封国称为“燕”。《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这就是说,燕国是因为地处燕山脚下的原野而得名。晚近时期的考古发掘已经证实,燕国的都城在今房山区董家林。这样,其据以命名的“燕山”只能是董家林西边的“大房山”一带山脉。在召公奭的时代,燕国都城与今天的燕山之间,隔着另一个封国“蓟”,燕国也没有以蓟国北边的山脉为名的道理。大约在西周晚期,弱小的蓟国被强大的燕国所灭,燕国的都城北移到蓟国的都城“蓟城”。伴随着这个“鸠占鹊巢”的过程,作为“燕国”语源的“燕山”也被转移到了“蓟城”之北,也就是今天的燕山山脉。源出燕山的河流称为“燕水”,当指今出于大房山的大石河及其支流。“燕山”之“燕”读做yān,语义和现代常用的“燕子”之“燕”(yàn)无关。《山海经》说燕山“多婴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圣水》称大防岭(今大房山)以东的玉石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这里的婴石、燕石是同实异名,而“燕石”应是古代对某一类石头的专有称谓,不能像今人在《辞源》里解释的那样是所谓“燕山所产石”。东晋博物学家郭璞注《山海经》说:婴石“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换言之,“婴石”是一种像玉的石头,环绕在上面的纹理往往具有赤、黄、白、黑等颜色的光彩,这也就是叫做“燕石”的那种石头。以此看来,出产“燕石”的山岭叫做“燕山”,“燕山之野”的封国叫做“燕国”,“燕石→燕山→燕国”的语源递进关系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周初有南北两个燕国,后人分别称之为“南燕”和“北燕”。前者是黄帝后人的姞姓封国,国都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四十五里城上村;后者就是召公奭及其后人的封国。业已发现的彝器中有匽侯鼎、郾王戟等,可见“燕”又作“匽”、“郾”等。考虑到南燕、北燕所占的地域之广,字音相近的匽、郾、燕等的语源,可能要从上古的部族名称中去寻找。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部族名→山水名→封国名”或许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地名语源渐进过程。
《北次三经》还提到:“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谭其骧先生《〈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认为:“绳水即《水经》圣水,绳、圣一声之转。据《水经·圣水注》所叙圣水源流,碣石山应指圣水上游所出大防岭,即今房山县大石河所出大房山,亦有可能指圣水东源广阳水所出西山,即今小清河所出北京西郊潭柘山”。尹钧科先生在《北京地名研究》中指出:“既然大房山当古燕山,则不可再视之为碣石山。碣石山若以百花山当之,胜过大防岭。百花山、老龙窝、大安山、潭柘山实为一脉,故视碣石山为泛指北京西山亦未尝不可”。郭璞、毕沅关于此“碣石山”即昌黎等地“碣石山”的说法,与《山海经》所显示的地理环境不符。此外,錞于毋逢之山“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郭璞注:“浴即黑水也”。《山海经·海内经》又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按照郭璞的注释,同出于幽都山的浴水、黑水实为一水,即今之永定河。《汉书·地理志》于“雁门郡阴馆县”下注:“累头山,治水所出”。这条“治水”也是古永定河“㶟水”的别称。清初《读史方舆纪要》卷十:“治读曰除(音馀)”。可见,同音的治水、浴水,再加上黑水、㶟水,所指都是今天的永定河。需要注意的是,永定河在金代有“卢沟”或“卢沟河”之称。《水经注·滱水》指出:“或云水黑曰卢”。南宋周煇《北辕录》进一步说明:“卢沟河即卢龙也,燕人呼水为龙,呼黑为卢,亦谓黑水河。色黑而浊,其急如箭”。把这些记载联系起来看,河名中的黑水之意在《山海经》时代就已存在,到明清时期又有“浑河”、“小黄河”等名称,其语义仍然离不开河水颜色之黑。
《北次二经》说:“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海”。谭其骧先生《〈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认为:湖灌水“当即《汉志》、《说文》之沽水,《水经》之沽河。盖缓呼之为湖灌,急呼之则为沽。今上游曰白河,下游称北运河”。另据谭先生考证,《北次三经》“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的“伦”字是“涞”字的音转,伦山、伦水即今河北涞源县的涞山与涞水。涞水流经房山区西南境,今称“巨马河”或“拒马河”。从字义上看,前者比喻河水奔腾咆哮、势如脱缰野马,同词异写的后者则有水流汹涌使骏马不得飞跃之意。
作者:孙冬虎
来源:《中国地名》2016年第2期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汪鸿琴
校对:宋柄燃
审订:王利飞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