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贵安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

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

都记录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这里

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

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的

秘密监狱所在地

也是无数革命先烈

英勇抗争、宁死不屈的见证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红色的热土

追寻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洛旺河渡口红军战斗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洛旺河渡口红军战斗遗址静静地诉说着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这里,是红军长征途经贵阳的首次战斗——洛旺河战役的发生地。站在渡口旁,凝望那滚滚向前的河水,仿佛能听到当年战斗的号角声。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都见证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红色教育基地,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贵州红色文化研究

193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瓮安猴场(草塘)决定,红军兵分三路,准备抢渡天险乌江,向遵义推进。左路由彭德怀、杨尚昆率领三军团过境开阳佯攻贵阳,吸引敌人兵力,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北渡乌江进占遵义任务。31日晚,红三军团在瓮安中坪兵分两路,从花梨和龙水抢渡清水江过境开阳,拟从马场北渡乌江入遵义。落旺河位于清水江下游,是红军佯攻贵阳和北渡乌江进军遵义的重要天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贵州军阀王家烈提前半月派李成章旅钟立刚团一个营并纠集地方武装驻防落旺河。红军到来前半个月,敌军就已经驻防落旺河沿河,他们挖战壕、砌垛子、修筑碉堡工事,并派兵在河边“堵河口”,防止红军抢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梨镇清江村落旺河渡口红军战斗遗址介绍

红三军团先头部队红七连抵达花梨乡时,战士们住在老乡罗积先家院坝里。做盐水面条和米皮生意的罗积先,将自己熟知的洛旺河西岸敌军的布防情况告诉了红军。

1935年1月1日凌晨,红军从花梨街上兵分三路直指落旺河三个渡口,左路由中火、轿顶山、长线土、菜子沟、岩脚寨一带向落旺河方向行进;中路从雷打岩、牛滚田等地向水口渡方向急行;右路经新山往龙坡渡方向前进。左路军先镇四师十二团红七连一排首先抵达落旺河渡口西岸,尖刀班炸掉碉堡后,已渡江的红七连在大塘坡前沿与敌人背水展开激战。危急关头,东岸红军停止渡船,用机枪向西岸守敌猛烈扫射,协助过河红军打击敌人。交战中,红军不断向敌人的阵地投掷手榴弹,守军以为是红军的炮弹打过来了,吓得仓惶而逃,红军乘胜追击,闻讯赶来增援的敌军不战而退,用半个小时时间解决了这场发生在落旺河边莲花山上的战斗。

落旺河激战,红军打败黔军一个营,缴获枪支数百,打死打伤敌军200余人。但也有8名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激战后,红军战士迅速搭建好浮桥,军团首长在此处顺利渡江,经过三天三夜,红三军团将士全部跨过清水江,直抵茶山关、桃子台、楠木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梨镇清江村落旺河渡口红军战斗遗址雕塑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署名“艾平”发表的文章——《手榴弹打坍了一营敌人》,对落旺河战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前国防部长、开国上将、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张爱萍将军之子张胜,为其父亲所著人生记《从战争中走来》书中提到,张爱萍将军亲率红七连参与了落旺河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梨镇清江村落旺河渡口

落旺河战斗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是,他给了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留下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也给了我们红军战士们与老百姓留下的血肉相融、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在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阳朗村,静卧着一座历史的丰碑——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它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的遗址,更是无数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英勇抗争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息烽集中营旧址的前身是“南京新监”,七七事变后,由南京转武汉,又经武汉迁湖南益阳,最后转入息烽。当时息烽集中营的戒备非常森严,常年关押人数450人左右,但看守的特务就达到470人,一比一的看守。息烽集中营包括设在阳朗坝区的集中营本部和与之相距14公里的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两个组成部分。集中营本部设立在贵州息烽县城南的阳朗坝猫洞村,又被称为猫洞集中营。集中营占地,1938年之前是一位刘姓地主的庄园,1938年军统到达这里后赶走地主,又修建了十几间房屋,建成了集中营。军统把整个集中营分为了天堂(办公区)和地狱(监房)两部分。监房不称“监”而称为“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息烽集中营旧址大门。

据统计,从1938年11月设立到1946年7月撤销,息烽集中营先后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1200余人。其中,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的有600余人,最后转押重庆者仅72人,且大部分被杀害于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的国民党大屠杀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息烽集中营内牢房。图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惊亚摄

1940年底,在成都被捕的中共高级干部罗世文、车耀先被送到息烽集中营关押。同一间囚室中,还有原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许晓轩、中共地下党员韩子栋,这无意中为“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成立提供了组织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世文像。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1941年3月,特务头子戴笠派自己的同乡周养浩接任息烽集中营主任。周养浩上任后,着手搞所谓“狱政革新”,在狱中开办卷烟厂、肥皂厂、印刷厂等,把“犯人”改称“修养人”,逼迫“犯人”劳动,榨取更多的劳动成果。

“犯人”也因此有了碰头、交谈、联络的机会。有丰富地下斗争经验的罗世文看准时机,四处联络难友。年底,以罗世文为支部书记,车耀先、许晓轩、韩子栋为核心成员的“中共狱中秘密支部”在这个特殊的战斗环境里诞生了,党员遍布各字号“斋房”。

为达到“政治攻心”“思想感化”的目的,周养浩除了同意让“修养人”有读书报的权利外,还设立了图书室,创办了《复活月刊》和《养正周报》,并抽了几名“犯人”当编辑。“中共狱中秘密支部”巧妙地把图书室建成了支部的秘密联络点和外界消息来源处,开展对敌斗争。

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一位烈士的口红、粉饼等遗物常常引来关注。遗物的主人名叫张露萍,假如晚出生几十年,她必定和很多女孩子一样,成为时尚达人。

1939年10月,18岁的张露萍受共产党派遣,秘密打入重庆国民党军统局。1940年3月,地下党支部不慎暴露,张露萍等7人不幸被捕,后被转押到息烽集中营。1945年7月,他们在息烽快活岭遇害。

在狱中,张露萍经常给“小萝卜头”讲故事。“小萝卜头”即“共和国最小的烈士”宋振中,在息烽集中营被关押3年多。息烽集中营撤销时,“小萝卜头”随父母被转押至重庆,他的一生基本都在狱中度过,遇害时不满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露萍烈士留下的红宝石戒指(复制品)、口红、粉饼等遗物。

由于被捕时“小萝卜头”尚年幼,他的妈妈徐林侠在狱中东拼西凑缝补了两块尿布。牢房昏暗潮湿,尿布无法晾干,徐林侠白天把湿尿布围在腰上,夜里垫在身下,用自己的体温暖干,时间一长,她得了风湿病,蹲下起不来,起来蹲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押“小萝卜头”的牢房。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息烽集中营的大门原有一副对联:“天堂地狱唯人自择;成功失败权操我手。”在这个炼狱般的“秘密世界”,骨瘦如柴、衣不蔽体的“犯人”们,意志却如钢铁。

在国民党秘密监狱被关押了14年的中共地下党员韩子栋曾说:“‘自首’‘反共’便可进‘天堂’,‘执迷不悟’自然只能入‘地狱’了,绝大多数革命者都选择了入‘地狱’。”

韩子栋是小说《红岩》中“疯老头”的原型,曾与张露萍同时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1947年从重庆白公馆成功越狱。新中国成立后,韩子栋从北京调到贵阳工作,他的第一桩心愿便是寻找张露萍等七烈士的坟墓。

韩子栋在息烽集中营周边走了许多地方,逢人就问:“你听说过这一带一次杀了六个男的一个女的吗?”

后来,他经打听来到一片荒山上,知情人指着一大一小凸起来的两片枯蔓野草,说这就是坟地的时候,韩子栋掩面饮泣:“张露萍,活泼文雅、宁折不屈的张露萍,她就长埋在这里?”

韩子栋请农民开采了一些石头,重砌了七烈士的坟墓。20世纪80年代,当地举办七烈士迁墓仪式。坟墓打开时,底下竟有一只红宝石戒指,众人都惊叫起来。

在场者只有韩子栋认识这枚戒指——这是党组织派张露萍打入军统时给她的信物,她爱这枚戒指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她的脊椎骨被子弹打断,全身多处骨折,头颅也碎裂了,但戴着红宝石戒指的手指压在头骨下。”韩子栋曾回忆,“也许她生前最担心戒指落入敌特手中,在生命弥留之际,把手有意压在脑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露萍像。(资料照片)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息烽集中营见证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历史,是共产党人、爱国将领、进步人士与军统特务进行意志、信念、人格较量的特殊战场。”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说,在这座“魔窟”中,无数革命先烈体现出坚定信仰、宁死不屈的红岩精神。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共和国旗帜,铸就了共和国巨大的红色基石,必将在烈火中永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供图)

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 林青

林青,原名李远方,1911年出生于毕节一个贫困家庭。少年时,他因家境贫寒,远赴重庆谋生,在那里加入了进步话剧团,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革命烈士林青

毕业后,林青去到上海,以学徒的身份作为掩护,参与了上海党组织领导的一系列活动。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共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他参与组建了“朝阳音乐社”,以文艺为武器,推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发展。林青表现突出,很快转为中共党员,并更名为林青,意为争当一名“永葆革命青春”的战士。

不久后,林青因参加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运动遭告密,被英租界巡捕以“共产党嫌疑罪”逮捕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同监的中共党员吴亮平,通过吴亮平的启发,林青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位于七星关区司法路林青纪念馆的林青烈士塑像

次年,恰逢英王举行登基25周年大典,林青被大赦出狱。他回到家乡毕节,与缪正元等人创办了革命进步组织——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形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月,林青得知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了遵义,他冒险奔赴遵义找党、找红军。在遵义,他遇到了昔日的“狱友”吴亮平,并在他的引见下见到了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李维汉,并向其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情况。李维汉代表党中央充分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并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省工委书记,同时兼任遵义县委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林青到遵义汇报工作场景复原

然而,不久后,林青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得知他身份是贵州省工委书记后,妄图从其口中套出情报,好将整个贵州地下党组织一网打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林青始终坚贞不屈。国民党当局无计可施,判处林青死刑。

在狱中,林青曾有一次越狱的机会,但他以“脑部伤重,医治不能恢复,即使越狱成功对革命的贡献不大”为由,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另一位革命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位于贵阳市环城北路的林青烈士塑像

1935年9月11日,林青被敌人押送至贵阳六广门刑场。沿途他大义凛然,高唱国际歌,高呼革命口号,令无数围观的贵阳群众动容落泪。敌人惊慌失措,用刺刀戳穿了他的双腮,企图阻止他呐喊,但林青强忍剧痛,继续高呼革命口号,直至敌人落下残忍的屠刀,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位于贵阳市环城北路的林青烈士就义处

“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这是林青的信仰,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以蓬勃青春和满腔热血,忠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令人感慨和敬仰的句号。

红色故事是历史的见证

是民族的瑰宝

在追寻红色记忆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

更要传承红色基因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走进贵阳贵安

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

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与无畏!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每日电讯、贵州红色文化研究所

编辑/陈萌 责编/谢茜 审核/王营 终审/谢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