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空间 | 书画艺术 | 生活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师爆改老街,

让一个落寞的老街

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烟火气。

NO.1 | 壹

万万没想到,2024GOOD DESIGN AWARD金奖出炉,获奖作品竟然是个老街改造项目——“深川えんみち(缘道)”。

日本设计师爆改老街 与区域内的废弃火葬场,彻底颠覆了冷清的街区,秒变四世同堂乐园。

一场小而美的设计微改造,却彻底活化了一个社区,有时候,设计不是只有高大上才是好作品,能给普通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才是设计真正的价值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项目位于东京江东区深川街道, 环境优美,周围有富冈八幡宫、永代寺和深川公园、文化要素也十分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盘活街区, 设计师围绕区域内的一整条道路“缘道”为主轴,将火葬场及周边区块拓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为“小町厨房”“消闲广场”、 “烘焙广场”、“喧闹广场”和“菜园子”,并将整个区域建筑与道路融合为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借由当地教会牵头, 区块设置了“高龄老人安养”、“0-3岁育儿活动”、“学龄儿童保育”

三大功能, 由不同组织共同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师将区域的动线进行了巧妙的设计, 在白天,各个广场的一楼,作为高龄老人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放学后下午来参加课余活动的孩子们的必经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会每天问候老人, 老人也能够辅导孩子写作业做功课,两个年龄层成功实现了日常交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楼区域上午空出来的半天, 场地作为育儿设施使用,减少了空间空置率,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从年长的老人那里听取育儿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傍晚,老人们回家休息, 场地成为了年轻人交流的场所,夜晚举办的读书会、电影欣赏等活动,成为了大家下班后最喜欢呆的场所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周末的时候, 大家也可以通过烘焙广场设置的披萨炉等设备举办各种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多个世代人群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将上午、下午、傍晚、入夜, 每个时刻精细细分,设计师打造出一整天内完全不空置的设施,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并将原本只有节日才有人的街区完全活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O.2 | 贰

其实不光是日本的城市面临这个问题,在我们的上海、北京……在繁华的写字楼和CBD的背后,也隐藏着这样废弃凋敝的老社区,它们诉说着这座城的历史和曾经的烟火气,如何让它们重获新生,也是设计的一个重大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上海的鞍山五村,地处杨浦区鞍山商区,虽地段成熟、交通便利,但整个大社区都是五六层高的老破小,即使靠近大学也显得老气横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鞍山五村改造前 图片来源@一条

近年,世界级设计大师孟菲斯创始人Aldo Cibic来到这里定居,重新设计老房子。

至于为什么来这里,老爷子表示:“这里的烟火气是让他着迷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与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师生一起将旧街区改造成,拥有咖啡馆、展览室、活动厅的“好公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师级的配色与创新设计,让这里一改旧貌,创业学生和企业逐渐来这里入驻,老变新重焕生机,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O.3 | 叁

这样的改造,也不需要投入太大的成本,更多的是针灸式的微设计,通过几个局部改造,就能让整个老破小的居住区完全改变样貌。

比如在上海新华路的口袋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华路两旁布满高大茂密的梧桐和绿树掩映的洋房,因此被誉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

在这里有一个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过去是一个路边违建的小面馆,面馆拆迁后,此处就变成了一个闲置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这一块空地,半米高的野草从原来的厨房地面中顽强的生长,结果设计师愣是在这100平米的小弄堂里“螺狮壳里做道场”。

他们在功能上做了两个定义:一是作为一个为周边社区服务的口袋花园,第二就是形成一个可满足持续展览的街头展廊。希望借此重新激活城市的“边角料”空间,服务于周边居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前的场地 ©周飏

设计师在内部弄堂两侧墙面上设置了镜面不锈钢系统,这是整个设计的核心。

两边的镜面系统将无限反射中间的小花园,当人从中走过,仿佛步入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从而带来一种在城市中很难得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镜面系统是可旋转的。当它旋转过来,是一块块可更换的展板,形成一个可以持续提供内容的街头画廊。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便可进入网上无限的展览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游客和网红们纷纷来这里拍照打卡,两侧的镜面就像一个荧幕,她的反射记录着植物一年四季随时间的不停变化,不同的人在这里与镜面,植物的互动,呈现一道时间性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入口位置用耐候钢材料,布置了一个关于新华路历史建筑的永久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园里的植物系统。通过40cm以下、40-80cm以及80cm以上三种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建立丰富的层次及与人身体的关系。

以鼠尾草、满天星、矮蒲苇、粉黛乱子草为主的花草组合呈现充满自然野趣的植物氛围,成为城市里珍贵的自然景观,鲜活的呈现时间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上海浦东新区。

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的昌五小区,2018年因拆违整治,片区大量商业店铺被拆除清理后,留下一段近400米的条带空地,形成一道单调、冗长的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梓耘斋建筑

后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主持改造,借鉴苏州园林的设计手法,通过折线型游园路径,统一色调的立面材料和植物的高低穿插,设计成居民和街道行人都能使用的游廊。

并命名为“昌里园”,荣获“公共空间奖”字奖项入围项目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梓耘斋建筑

把古代园林思维放到现在,不是照搬。在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基础上,于现代语境中适应社会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田方方

这样的老小区在每个城市都比比皆是,它们经过岁月的变迁,看着也越来越碍眼,里面的局民也是怨声载道。

只要稍微花点心思,先局部进行一些调整,这样有烟火气的小区,很快就能变成另一幅模样。

设计改变生活,而这才是设计真正的价值所在啊。

如果可以,请进入视频,点个关注

喜欢视频就点一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