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网

鲁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鲁绣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还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风格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

于邦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鲁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鲁绣的传承、制作与创新。作品曾多次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银奖,中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和“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等,在2023年中国传统工艺-刺绣比赛中获得“最佳创意奖”。作品被济南博物馆、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济南文化馆非遗中心、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收藏。

提起鲁绣,于邦华眼中满是兴奋,她高兴地介绍着有关鲁绣的历史背景和最近创作的作品。目前,她的家就是她的工作室,“最近得了不少奖杯、证书。”她的语气中充满了骄傲。她说对于自己的理想和工作,一定是力求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她展示了目前创作的《双禽图》——至今已“针耕不辍”的绣了三年,“选题材、设计、准备原材料、配线、手工落稿、刺样、印样、上绷、绣制……”

于邦华指着《双禽图》中鸟儿的羽毛说,这部分使用生丝线或熟丝线和头发结合起来绣制,也叫发丝绣,是鲁绣独有的技艺。生丝通过在肥皂液中煮沸除去油脂,经缫丝,复摇,整理、成为熟丝,而头发也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经过传统技术脱脂和染色处理才能成为鸟儿身上流光溢彩的羽毛。树干和花朵采用了蚕丝线,是一种用蚕丝搓纺而成的线。“千丝万缕牵人眼,鲁锦犹在蔚芳年”形容的就是鲁绣,成品巧妙绝伦,让人移不开眼。

于邦华耐心细致的讲解鲁绣的步骤,她说,刺绣最讲的是专心。她说她最喜欢坐在绣架旁,不争时光之快,用一针一线绣制繁花似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邦华下针又稳又准,有种“落子无悔”的气势。她说,自打开始学习鲁绣就很少有修改的时候,基本上一针就成,因为腹稿早就打好了!

为了让鲁绣焕发新的光彩,于邦华积极寻找新的题材。她还尝试将鲁绣与现代元素结合,选择动漫形象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还在材质方面不断尝试突破,比如使用棉麻布、麻、丝、正绢和绸缎,看似普通的布料和丝线在她手下化作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绣品,让鲁绣这门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提到传承,于邦华认为她作为非遗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把手中的技艺传播给更多的人。“当初老师传承给我的时候,也希望我把鲁绣发扬光大。”于邦华笑着说,“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创新,让鲁绣生命力更强,我觉得能让年轻人学习鲁绣是很重要的。”

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以前只知在家中“埋头苦绣”的她转变思路,开始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让人们初步学会了鲁绣,也让鲁绣越传越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于邦华对记者说:“我从小喜欢绘画也喜欢手工,所以会不断尝试。我现在在鲁绣的文创里做了很多内容,比如说小化妆镜、束口袋、荷包、口金包,还有围巾等。我希望能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制作出更多被人们所喜爱的鲁绣制品。”

技艺是虚无的,因为它藏于匠人之心,但技艺又是永恒的,因为总有一群人为了传承呕心沥血。鲁绣的温度,是匠人一针一线用心血缝制,绣一幅作品,就是一次心灵的修行。保持专注、守正创新,才能历练出内心的从容,修炼出一场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