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戴望舒〔1905—1950〕,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戴望舒出身书香之家,小时由母启蒙。天资聪颖,眼界开阔,酷爱读书,擅长写作。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后转入复旦学习法语。27年写《雨巷》,声名鹊起,被誉为“雨巷诗人”,还与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32年留学巴黎大学与里昂中法大学。回国后,先后参与办《现代诗风》、《新诗》,主编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38年与同人发起“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星岛曰报·星岛》副刊、又和艾青主编《顶点》。41年宣传抗战,遭日寇逮捕,入狱患病,获释后,相继任教暨南大学、上海师专、上海音专。
1949年,参加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任国际新闻局法文科长。1950年,因病逝世,年仅46岁。
主要著作,有三卷本《戴望舒全集》等。
二、《雨巷》的写作背景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那时大革命失败,诗人因参加革命活动,遭到浙江省府追捕,不得不避居松江友人家。在潜逃的孤寂中,他回忆奋斗的历程,咀嚼失败的痛苦,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这时候,他梳理自己的复杂心绪,既有幻灭的迷惘,又有朦胧的追求,便以“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为象征意象,用来营造一种交织着失望与希望、幻灭与追求的双重思想感情的意境,创作了《雨巷》这首诗。
三、《雨巷》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默、凄清,又惘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惘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四、《雨巷》赏析〔上〕
诗人的《雨巷》,全诗以象征写法,表达当年青年苦闷彷徨,又心存微茫希望的心路历程,写得迷惘惆怅,朦胧恍惚,婉约清丽,美不胜收,是一首成功之作,入选高中语文。全诗7节42行,可分三段。
第一段、2节、12行,描写诗人在雨巷中追寻“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1节6行诗,描写诗人在雨巷中追寻“希望”的场景,点明全诗主旨。
诗一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和事件。在江南雨季的蒙蒙细雨中,故事主人公“我”,亦即诗人,怀着一种落魄的“惆怅”、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中,“独自”彷徨,踽踽而行,没有朋友,想觅知音,“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开宗明义,点明全诗主旨:诗人在追寻“希望”。
诗人的“希望”是什么?明言是一个姑娘,而且,她郁结着“愁怨”、有“丁香”般温馨,很显然,是一个忧郁动人的姑娘。
这姑娘又是谁?诗人爱慕的恋人?抑或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微茫的追求?这是实写?抑或虚写?现在还不得而知。
第2节6行诗,描写诗人的想像:“雨巷”中,仿佛走来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她美丽高雅,多愁善感,忧郁动人。
想像中的“丁香姑娘”是什么样子呢?诗人用排比句,作了详细地描写:她的容貌像丁香一样明艳美好,她的品格像丁香一样芬芳圣洁,她的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一句话,她就是丁香姑娘。
她忧愁什么呢?是忧愁负心的夫君?抑或向往如意的郎君?我们也不得而知,但这不影响人们的观感,她就是一位美丽高雅,多愁善感,忧郁动人的丁香姑娘。
五、《雨巷》赏析〔下〕
第二段、接着3节、18行,描写诗人如愿以偿,终于逢着姗姗来迟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是她又飘然而过,最后消失在颓圮的篱墙之后。
第3节6行诗,描写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诗人的长久期待中,她还真的姗姗走来了。
诗人思念着迷,迷念成真,意念中的丁香姑娘,还真的姗姗来迟了:她像我一样“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她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 她像我一样“冷默、凄清,又惘怅”。
这么多“像我一样”?她与我,何其相似乃尔!因此,人们可知:“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丁香姑娘”;又可知:“我”有“丁香姑娘”的容颜、品格和忧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换言之,姑娘就是我的心上人,抑或就是我的理想、追求与希望。
但是,“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诗人宣泄的毕竟只是意念,像梦一样的朦胧意念,真假虚实,也不必较真,非要落实不可。
第4节6行诗,描写我与丁香姑娘的相逢似乎是幻境,因为,她已经贴近我,可是又和我擦肩而过,飘然离去了。
终于,丁香姑娘“默默地走近,贴近”了,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理解,已经快要走到一起了,然而,仅仅从“我身旁飘过”,又“静默地远了,远了”,只是回眸一瞥,留下“太息般的眼光”,让我像做梦一样,觉得她“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他俩都是忧愁的彷徨者,同病相怜,想抱团互慰,便走近了、贴近了,然而,同病可相怜,而不能互救,又不得不分手,于是,他们就是这样,在彷徨中追求着,在梦幻中希望着,像做梦一样的迷茫,又像梦一样的凄婉惆怅。
第5节6行诗,描写诗人目送丁香姑娘飘然远去,消失在“颓圮的篱墙”后。
诗人描写丁香姑娘“像梦中飘过”我的身旁后,目送着她“飘然远去”,“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美丽的姑娘,理应有好的归宿,可是她却归于小巷尽头的倒塌了的篱笆墙里,可见她也时运不佳,命途多舛,处于落难之中,与诗人彼此彼此了。
第三段、最后2节、12行,描写丁香姑娘消失了,诗人的希望幻灭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追求,故事将在迷茫中继续延续着。
第6节6行诗,描写丁香姑娘的消失,实际上就是美的幻灭、希望的幻灭。诗人看着她像梦一样,消失在“颓圮的篱墙”后,眼睁睁地看着,“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惘怅”。意为,诗人心中的美,意念中的希望,都彻底毁灭了,追寻了一番,原来是悲剧一场!
这是全诗故事的结局,但是,诗人的故事还没有停止。
第7节6行诗,描写丁香姑娘消失了,但诗人仍然没有放弃追求,他的故事在朦胧迷茫中,还在继续延续着。
丁香姑娘消失了,这是事实,但是,诗人还仍然“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仍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意为:丁香姑娘消失了,诗人希望幻灭了,但他心犹不甘,仍然不愿放弃追求,还要坚持探索,继续延续他的故事。
这一节诗,与首节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只将“逢着”改为“飘过”,意为此诗的故事告一段落,但是诗人的追求故事,还将在更加朦胧迷茫中继续延续着。韵味蕴藉隽永,余音缭绕不绝。
六、《雨巷》的写作特点
《雨巷》这首诗,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表达的是青年人失望与希望、幻灭与追求交织着的矛盾心理,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诗歌的艺术特点也特别显著,值得借鉴。
首先,诗人在《雨巷》中,采用象征、想像的写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诗人以“撑着油纸伞”的意象,设计了一种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典型环境。诗中先以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暗喻为当时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个没有阳光、没有声音、没有欢乐的典型环境。而诗人又是在这个“雨巷”中,迎着江南雨季的蒙蒙细雨,“撑着油纸伞”,彳亍彷徨着的独行者,他心中孤寂落寞,又怀着微茫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理想出现在他的面前,朦胧恍惚,迷惘惆怅。
于是,这样一个自然的又兼有人文色彩的典型的艺术环境,便酿造成型了。又于是,雨中飘过来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这位丁香姑娘,美丽高雅,多愁善感,忧郁动人,像梦幻一样的飘忽,又像梦幻一样的凄婉迷茫,既真实又虚幻,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真实人物,又是诗人驰骋想像的艺术结晶,是真实与想像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朦胧而又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幽微精妙,含蓄蕴藉,堪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第二,《雨巷》体式自由,每节6行,字数不等,参差有致;讲究押韵,一韵到底;诗句简短优美,有时还切断词语,分行组合,更迭相见,或形成顶真,或造成复沓,回环缠绵,往复咏叹,音韵轻柔,旋律流畅,婉约清丽,和谐悦耳,与《再别康桥》媲美,传颂至今,魅力不减。陈存选2024、11、01。
参资:百度百科《戴望舒·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