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高陵区通远镇东街上,坐落着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被认为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曾经培养了一大批西北地区急需的干部。2018年7月18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被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5月20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西安市高陵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2024年11月9日下午,步行穿过通远镇内南北向的街道,我来到北侧郊外东边的民大路上,从新建的北门进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随后,绕到南门,进入参观。
走进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在迎面青砖垒砌的墙壁上,赫然写着十六个字的校风:“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不仅体现了当时学员们的思想层面和生活状态,也展示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现实紧迫感。
绕过墙壁,走进后方的校舍,室内被改造为展厅,以“峥嵘岁月”为主题展示了1949年至1953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通远的日子。通过大量的照片、报刊、书籍等资料,配合翔实的文字、图表、视频等信息,讲述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发展历史,再现了这里学员们学习和生活的情景。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脚步,西北五省区人民政府纷纷建立,急需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共中央西北局创办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前身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创办的陕北公学。
1937年7月7日,在“七七事变”以后,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为了培养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创办第一所革命大学陕北公学。1941年9月,陕北公学与其他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9年8月,延安大学迁到西安,跟其他学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9年10月,由于校舍紧张,为了解决长远办学的困难,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将校本部和二部学员搬迁到高陵县通远坊。另外,一部和三部搬迁到泾阳县永乐店。
当时,学校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办学,组织起学生们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并且帮助周围群众进行生产劳动。在短短的几年里,为国家节省5亿元(旧币)以上的财富。
1951年12月7日,在西北局三级党员干部大会上,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习仲勋的报告中提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办法是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必须大大提倡的办法。”
目前,这里现存三座苏式风格的建筑,平面呈长条形布局,总计五十二间房屋,坐北朝南,整齐高大。在房屋之间的院落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在每座房屋的正中间,为礼堂式大门和宽敞的大厅,红色的门,绿色的窗,青砖灰瓦,左右对称。
建校之初,设备简陋,教室严重不足。第一年,为了不耽误学习,大部分学生在室外听课。由于经常供应不上水,三位炊事员在灶炉旁开挖一口水井,并且研究制定了一整套省时省力的井水传送装置。
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为了表达感恩之情,在学校内的空地上,修建起一座新生园。这里不仅有假山、水池、茅草亭等,还有一座高大的纪念塔,塔身的每块砖都刻着字,包括学员的名字和题词。
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改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西北政法干部学校。1954年底,更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校址迁往西安南郊。经过多次变革,发展成为西北政法大学。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