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中,共计有798人被授予少将军衔,至1958年又有8人被补授少将军衔,1961年至1965年,又有554人被晋升为少将军衔,总计1360人,这些将军们被统称为开国少将。截至目前,至今仍然健在的开国将帅仅剩一人,这位开国少将就是来自陕北红军的王扶之。
1923年9月,王扶之出生于陕西榆林子洲,在他5岁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在老家日子过的非常艰难,于是父亲只好带着5岁的王扶之到延安亲戚家打工,小时候的王扶之是一位放牛娃,父亲给亲戚家打工,王扶之也做一些零活,在他小时候父亲曾把他送往私塾,读了几个月书。
12岁参加红军,第一次战斗赤手夺枪:
1935年7月,陕北两支主力红军在刘志丹总指挥统一指挥下连战连捷,连克六座县城,声势浩大,12岁的王扶之也萌生了参加红军的想法,当时的王扶之就是一个小娃娃,但王扶之一米六的个子,完全看不出只有12岁,于是王扶之称自己已经17岁,就这样王扶之成了红26军的一名战士,参军后的王扶之被编入红26军少共营,先后被编入红十五军团,先后参加了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著名战役。
参军三个月后,1935年10月,王扶之所在的少共营参加了劳山战役,在参加战斗之前,王扶之手里拿着的是梭镖,东北军一个师被红十五军团分割包围,王扶之所在的少共营负责进攻一处高地。按照战前部署,少共营两百多人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正面进攻牵制,另外两部分两侧迂回进攻,王扶之拿着梭镖冲到了阵地上,拿着梭镖指着敌人:“缴枪不杀”,一把夺过对方手中的枪,至此,王扶之有了一把属于他的枪。
劳山战役后,王扶之被调往红15军团75师223团3营担任通信员,被派往军团测绘班学习,这为多年后王扶之成长为一名军事指挥员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扶之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344旅,他本人担任344旅687团测绘股长,随部队转战陕、晋、冀、豫、鲁、皖、苏等数省,他所在的部队前期主要战斗在山西、后期整体改编为新四军三师,至此王扶之又成为新四军的一员。
1939年的一次战斗中,王扶之所在的部队缴获了一辆自行车,时任新四军第3师8旅22团作战参谋的王扶之也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王扶之被调往三师,担任师部作战参谋,没想到王扶之的这辆自行车成为师长黄克诚的香饽饽,黄克诚经常乘坐王扶之的自行车。
下面这张图片中这位战士就是王扶之和他缴获的自行车:
此后三四年当中,王扶之的这辆自行车成为自行车上的司令部,王扶之后来回忆道在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黄师长就是坐在他的这辆自行车上指挥了6次反扫荡,这辆自行车要是能留下来的话也能进入博物馆展览。四十年后,张爱萍有一次遇到王扶之,两人回忆起那段自行车载着黄师长的日子,当时张爱萍是三师副师长,两人在一块工作过几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扶之所在的新四军3师主力开赴东北,先后担任营长、师作战科长、副团长、团长,随二纵转战大江南北,攻打天津时候,王扶之已经是主攻团团长,随后又率部南下作战。
率部赴朝作战,被埋山洞30个小时:
1950年10月,王扶之所在的39军成为首批入朝参战部队,直至1953年5月回国,王扶之先后担任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
1952年8月初,已担任师代理师长的王扶之和师部参谋们在山洞中研究战斗,空袭中王扶之所在的山洞洞口被炸塌,王扶之等7人被埋在山洞中。据王扶之后来回忆,一声巨响后他失去知觉,过了一会儿醒来后耳朵嗡嗡作响,当时7人中有4人当场牺牲,王扶之和另外两人在山洞中艰难爬起来。
三人当时虽然没有被掩埋,但是山洞中没有食物和饮水,氧气含量也在快速下降,于是王扶之和另外两人收集尿液,三人坚信外面的战士们不会放弃他们,也在努力打通山洞,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到洞外战士们打通山洞的那一刻。
在王扶之所在的山洞被炸塌后,外面的工兵部队第一时间展开挖掘,经过外面工兵3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打通外面与洞内的联系,救出洞中的王扶之三人。后来王扶之曾感叹:“要不是洞中两只苍蝇飞出,我这条小命早完了。可惜的是我没记住那位工兵连长的姓名,至今仍未找到他。”王扶之将军的这次经历值得我们学习,遇到困难一定要冷静,坚持下去会看到希望的,坚持的越久,机会就越大。
1955年,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今年王扶之将军已经101岁,是1600多名开国将帅中唯一健在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