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者”设为星标,看完文章点“在看”再“点赞”,或者点右上角分转发给你的朋友,小编每天与你不见不散!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需要深刻认识到绩效工资改革的重要性,通过结合职工的工作内容、表现和实际贡献来发放工资,增强职工对工作的信心和支持,同时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感。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绩效工资考核方面的尝试和改革效果甚微。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的稳定性,也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事业单位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改革原则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设,调整工资结构组成,加大监管力度。这样做能够确保职工各项福利待遇和工资分配的科学合理性。绩效工资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发职工的工作力,提高其满意度,有助于优化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提高其运营效率。因此,领导者应该积极推动这一改革进程,确保其顺利实施,并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一、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概述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要变革,每次变革都在推动公共事业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956年,我国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该制度基于职务等级对工资进行了分类和确定,以此激励和约束事业单位人员。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制度逐渐暴露出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弊端,促进了后续的改革。

随后,在1985年,我国建立了结构工资制度,该制度强调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价值来确定工资水平,以此更加准确地反映工作贡献和价值。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工资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需求逐渐凸显。

1993年,我国建立了不同类型工资制度,该制度着重考虑了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差异性,灵活设置工资标准,以适应不同单位的特点和需求。然而,这一制度在促进工作效率和公平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2006年,我国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该制度以岗位绩效为核心,将工资水平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更加准确地激励和约束了事业单位人员。这一制度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密切相关,为适应管理制度变革而进行了相应调整。

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较为复杂,其中包括对实际工作情况认知不足,即在评价员工绩效时可能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分级分类管理存在问题,即在岗位评价和绩效考核方面可能存在不合理性或不公平性;以及工资调整机制完善力度不够,即制度运行中可能存在调整不及时或不够灵活的情况。

(一)工资结构设定缺乏合理性

当前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工资分配方式,从根本上消除了“平均化、死工资”的弊端。然而,尽管工资结构已经进行了调整,例如引入了岗位薪级工资、绩效工资以及津贴补贴等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发现,这一改革并未真正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具体而言,绩效工资的设定仍然受到职务、职称等传统标准的制约,导致改革后的工资结构与改革前相比变化不大。同时,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工资中占比偏低,这也成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情况表明,事业单位在工资结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是导致绩效工资改革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重构工资结构,以确保绩效工资改革能够科学、有效地实施。应削弱绩效工资与职务、职称之间的直接关联,引入更加灵活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以更好地反映个体员工的实际绩效水平。

同时,应调整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整体工资中的比重,使之更加符合员工的贡献程度,更好地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此外,要合理调整津贴补贴,确保其与员工的实际生活和工作需求相匹配。

事业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工资结构重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调整评价标准、重新设定奖励机制、优化津贴补贴等,确保绩效工资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实现绩效工资改革的预期目标。

(二)绩效考核方式落后

事业单位在建立绩效工资制度时,其首要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实现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灵活处理内部资源分配,确保职工在高效履行职责的同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

为实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需要在绩效工资总量的确定过程中,综合考虑单位性质、经费实际情况以及绩效考核规定和办法。这样的绩效评估机制应科学合理,具备预期的科学性,确保明确划分考核等级,为奖励提供清晰的依据。然而,当前绩效工资制度的执行面临一定挑战,其中之一是缺乏相关规范和标准,使得评估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领域,面对多样化的工作内容和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管理者必须以更加灵活和差异化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政府为了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逐步扩大了工作人员的编制范围,引入了外聘人员。

然而,外聘人员尽管承担着与编制内人员相似甚至更大的工作量和压力,但往往未被纳入绩效评估的范围。

这一现象导致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的产生,即使外聘人员在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上有所提升,但由于其身份不同,也无法享受到绩效工资制度提供的奖励和激励。这种不公平待遇不仅会影响到外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整体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三)绩效考核实施不到位

目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主要由各个科室负责完成,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主观性问题,导致绩效工资考核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允。

为解决这一问题,事业单位在绩效工资改革中亟需加强对绩效考核的落实与监管。这涉及确保绩效工资考核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一种可行的途径是建立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使其更加符合员工实际的工作贡献和绩效表现。同时,应加强对科室管理者的培训,提升其对绩效考核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力,以减少主观因素的介入。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引入独立的监察机制也很关键。这可以包括由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或者设立专门的内部监察组织,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这些措施,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规范绩效考核流程,提高其透明度,确保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措施

(一)合理设定工资结构

考虑一线部门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的特点,可以适当提高基本工资与津贴补贴占比,以确保一线部门员工在绩效工资中获得公平的补偿。这需要基于详细的工作内容和环境评估,确保工资的差异能反映实际的情况。

针对事业单位各个岗位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制定差异化的基础绩效与奖励绩效比例。对于技术岗位、关键岗位和部门,适当提高奖励绩效的比例,激励员工更积极地投入工作,促使其提升个人能力,增强整体绩效。

建立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工作业绩、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确保考核指标既量化又客观,以减少主观因素的介入,提高绩效工资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在设定工资结构时,应保持透明度,向员工清晰地说明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和权重,以及工资结构的设计理念。这有助于员工理解和接受改革,减少不满和疑虑。绩效工资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事业单位应根据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工资结构,确保其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旨在通过差异化的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和成就确定薪酬水平,肯定员工的贡献并激励其持续表现优异。

(二)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管理层应深刻认识到绩效考核制度对于绩效工资改革的重要性,理解其在激励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建议实施培训,使管理层了解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和支持制度的建设。制定清晰的绩效考核目标,确保它们与事业单位的整体目标和战略一致。考核不仅应关注员工的数量产出,而且应全面考虑质量、创新、团队协作等因素,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避免过于片面或过于宽泛。

指标应具有可量化性和可衡量性,同时避免设置过多烦琐的指标,以免影响评价的效率。引入员工参与制度建设的机制,确保他们对考核标准和过程有一定的参与和反馈。召开定期的评估会议,让员工和管理层共同讨论和反思绩效考核制度,促进其不断优化和完善。

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确保绩效考核与激励措施相结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奖励不仅包括物质奖励,也包括晋升机会、培训机会等非物质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监测机制,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三)加大绩效工资考核监管力度

成立专门的绩效工资考核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和审核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考核情况。该小组应由资深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组成,确保监督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对每位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建立档案,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评定结果等。这样可以方便监管人员随时查阅,确保考核过程的透明和公正。定期进行内部审查,检查绩效考核的执行情况。审查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考核标准是否公正合理、是否存在舞弊现象等问题。建立匿名举报机制,鼓励员工举报不正当行为。

同时,对举报者保密,及时调查核实举报内容,处理违规行为。对绩效考核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绩效考核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表现优异的部门和员工给予奖励,对于违规行为严重的部门和员工给予相应的惩罚。

四、结语

绩效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首先,它有效激励员工热爱岗位,提高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其次,绩效工资制度规范了津贴补贴的发放,遏制了平均主义思想的蔓延,使员工的薪酬更加公平合理。此外,采用拉开员工收入差距的方式,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合理的工资结构,既能够吸引和激励人才,又能够与单位的财务状况相匹配。这可能涉及制定不同岗位的薪酬标准,考虑到员工的工作内容、贡献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实现薪酬的公平和激励效果。

绩效考核制度应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激励性,能够客观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并与薪酬挂钩。这需要明确考核指标和标准,确保考核过程公开透明,为员工提供提升的机会和培训支持,提高绩效水平。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严格监管绩效工资考核过程,防止出现舞弊和不公正行为。可以通过成立监督小组、建立举报机制、加强内部审查等方式,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通过在这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策略,可以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大众。(《管理学家》2024年第9期,作者:贾广栋,齐河县胡官屯镇人民政府)

来源:人事工作者/制度眼

转载请注明来源,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资讯

喜欢就请点亮“ 在看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