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果然去哪都是显眼包,美国提供他们工作的地方,但没想到他们开始“抱小团队”,不仅造成了公司损失,还让一群无辜的群众失去了性命。
美企随后开始整顿职场,开除一大批印度员工,曾经风光一时印度人,一时间成为了“过街老鼠”,而美国华人却成了美企的宝贝疙瘩?
印度裔高管在美国企业的崛起
印度裔高管群体在美国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历史进程的产物,1965年的美国《移民和国籍法修正案》取消。
这为印度人才的涌入打开了大门,印度这些高学历、高技能的印度人才纷纷来到美国。
而美国企业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为了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美国专门为技术移民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为印度人才的涌入铺平了道路。
而他们来到来到美国后,用自己的努力在美国站稳脚跟,甚至有些人当上了高管,这背后也离不开美国企业自身的多元化策略,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多元化团队的重要性。
多元化的员工结构,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还能为企业带来不同的视角和创新思维。
因此许多美国企业开始积极推行“多元化”招聘策略,这在客观上为印度裔高管提供了更多机会。
印度“抱团”现象
但是近年来,美国企业中部分印度裔高管在企业内部形成“小团体”,倾向于提拔和重用同族员工,而忽视其他族裔员工的贡献和发展。
这种“抱团”现象,不仅引发了本土员工的不满,也破坏了企业内部的和谐和效率,最终损害了企业利益。
波音公司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前任CEO尼斯·米伦伯格为了降低成本,大力提拔印度裔软件工程师,甚至将副总裁等关键职位交给印度裔人士。
这种看似“精明”的做法,实际上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随着印度裔员工数量的激增,波音公司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印度帮”。
这种“同族化”的管理模式,导致沟通不畅、决策失误,最终酿成了737MAX系列飞机的悲剧。
两起空难不仅让波音公司损失惨重,也暴露了其内部管理的严重问题,还有其他公司也发生了大大小小因为印度人抱团而产生问题。
这些东西让他们十分头疼,不仅损失很多人才,公司的资金也是每年损失,这完全是伤害了企业的利益。
打破“抱团”,重建信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企业开始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力图打破族裔壁垒,重建企业内部的信任和凝聚力。
这些策略,既包括强硬的裁员和人事调整,也包括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就像是波音公司新任ceo,直接开除大规模裁员计划,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印度裔员工。
他还大幅提升了留任员工的薪资,以此激励员工,重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这一“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虽然看似残酷,但却有效地打破了原有的“抱团”局面,为波音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凯利·奥特伯格的策略,并非单纯的“排印”,而是为了清除前任CEO留下的“烂摊子”,重塑企业文化,重建团队信任。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埃隆·马斯克,这位行事风格特立独行的企业家,对“印度病”表现出明显的反感。
他不仅开除了特斯拉的印度裔高管,在后面收购的公司,更是不允许出现印度裔员工,马斯克的举动,虽然引发了外界关于种族歧视的质疑,但在更多人看来,这体现了他对企业效率和团队协作的重视。
他认为,“小团体”文化会阻碍创新,破坏团队凝聚力,最终损害企业利益,为此,他宁愿付出高昂的赔偿金,也要清除这些“毒瘤”。
这些企业的行动并非出于种族偏见,而是基于商业利益的理性选择。他们意识到,“印度病”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华裔成为美企新上爱?
随着印度裔高管的“失宠”,一些人开始关注华裔在硅谷的未来,有人认为,华裔工程师勤奋、踏实、技术功底扎实,可能会成为硅谷企业的新选择。
比如SpaceX的大量清华毕业生工程师,就体现了马斯克对华裔人才的重视,然而华裔在硅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因为工程师职业特殊,中国工程师一般非常害羞,不会用言语表达,所以他们在团队可能会影响组员的沟通和合作。
一些华裔工程师缺乏领导力,难以胜任高层管理职位,华裔能否成为硅谷的新宠,取决于他们能否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结语
企业不能仅仅追求表面上的“多元化”,更要注重文化融合和团队建设,打造一个真正包容、开放、多元的企业文化。
只有这样,多元化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个人能力和业绩才是决定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基于族裔的偏袒都会最终损害企业利益,企业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让所有员工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信源:
2024-11-19 央视新闻 《波音启动全球裁员1.7万人计划 拟首批裁员逾2500人》
2024-03-14 新华网 《飞行中门塞脱落、起飞时轮胎掉落 波音公司事故频发》
2024-08-26 中国财经报 《为何印度裔CEO能统治硅谷》
2024-10-16 第一财经 《美国高级官员介入,波音全球大裁员1.7万人,会裁掉谁?》
2024-06-24 环球网《特斯拉今年以来裁员超14%,外媒称马斯克计划裁员幅度或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