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至30日,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300余家国内外企业、机构等参展。能主动导航避障的电子导盲犬、可实时语音转文字的AR助听眼镜、智能仿生下肢矫形器等众多助残高科技产品亮相,吸引残障人士现场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在北京展位体验外骨骼康复产品。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电子导盲犬亮相,量产后单价有望达万元级别

我国有超过1700万名视力障碍人士,而正在服役的导盲犬仅有400只左右。导盲犬筛选标准高、培养周期长且成本高(平均费用约20万元),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缺口,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和他的技术团队研发了六足导盲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有着类似狗的造型,能够像真正的导盲犬一样引导盲人出行,具备智能导航、避障、调整速度等功能,不少视障人士在博览会现场了解、体验。

“我和我身边的人,包括不少视障朋友,都在关注电子导盲犬。导盲犬很少、排队时间很长,有的视障朋友照顾狗也存在困难,如果能有电子导盲犬,这些问题就能解决。”郭家乐是一名视障人士,她无法视物,只有些微观感,日常出行主要依赖身边的导盲犬。当天,她来到博览会现场体验这款六足导盲机器人。只见她一手牵着导盲犬,另一手握着连接导盲机器人的导盲杖,导盲机器人在前方探路、牵引她逛展,导盲犬则乖巧地跟在郭家乐身侧。

一番体验下来,郭家乐很是兴奋。“电子导盲犬的导航和避障功能完全没问题,而且它能根据我的需求调整速度,非常智能。”郭家乐说,不过由于平时习惯了导盲犬的U形把手,所以电子导盲犬的棍形把手牵起来有些别扭,“我老觉得棍形把手会戳到自己,而且U型把手和手的接触面积更大,前方导盲犬的动向能更清楚地传递给我,更有安全感,希望这一点可以优化一下。”

高峰教授团队博士生樊泽华表示,团队很欢迎残疾人朋友进行体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团队都会尊重和考虑。“电子导盲犬已经是第二代了,它的避障算法、平衡控制、视觉感知、机械硬件等都是团队开发的核心技术。续航是两个半小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加装电池。目前它处在试验阶段和市场产品阶段的过渡期,我们希望能将它推向产业化,让盲人朋友们真正用起来,量产之后,单价可以压到万元级别。”

樊泽华告诉记者,电子导盲犬除了具备真正导盲犬的功能之外,还能进行语音交互。“比如路况、前方障碍物等,电子导盲犬都能通过语音告诉盲人。”樊泽华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算法进步快,如果将其更充分地应用到电子导盲犬上,电子导盲犬就会更加智能,发展上限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障碍汽车自动升降椅展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AR助听眼镜实时将语音转为文字,年后投放市场

在本届福祉博览会上,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带来了一款能够帮助听力障碍人士将语音信息处理成文字并呈现在镜片上的AR眼镜,有观众佩戴体验后直呼:“科幻走进现实了!”

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高级产品经理张伟明说,“我们研发了这款助听眼镜,整体重量不到50g,能正常使用超过8小时,整体产品外观与普通眼镜无异,可以让听障人士无感佩戴,与之对话的人也不会发现,助听眼镜与助听器的配合更能帮助听障人士融入社会。”

该款眼镜能识别、转译语音信息并通过文字呈现在镜片上,可识别中文、英文、日文等多国语言,文字信息仅佩戴者可见。张伟明介绍,这款眼镜运用了最新的Microled显示与衍射光波导技术,使得产品在功能和续航上得到平衡,产品的部件实现了全国产化,且核心软硬件均实现自研。

“如果听障人士存在近视,也可加装近视镜片,实现个性化设置。这款产品计划年后投放市场,前期所有测试都通过了,已经在准备量产。”他表示,眼镜的价格也相对普惠,一副约3000元。“未来成本会降低,价格也会更低。除了助残,AR眼镜在翻译、演讲、导航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未来大有可为。”

此外,记者注意到,北京市残联的展位也很火爆。展位采取展板介绍、实物静态展示和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京津冀三地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进展。10余家科技辅具企业带来20余件辅具产品,智能仿生下肢矫形器、智能仿生手、基于脑机接口的主动康复系统、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等,不仅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还体现了科技在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