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当中,机枪手一直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阻击战中,面对敌人的大规模冲锋,一个好的机枪手往往能取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根据我们的常规经验,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杀伤敌人,打头往往都是机枪手们的不二选择。

但是,在有些时候,打其他部位却能取得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有这么一个连队,他们以伤亡16人的代价,毙、伤敌800多人,打退敌15次大规模进攻,成功阻击敌一个师整整四天。

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完成任务,除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外,也跟机智灵活地运用战术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连长提出的专打敌人肚子的战法,更是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杀伤。

一、只能胜,不能败的阻击战

1951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深入进行,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逐渐严重。

彭德怀为了保存实力,在弹药即将耗尽之时,果断命令志愿军部队全线后撤。

就在志愿军部队后撤的同时,“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则瞅准了时机,命令部队全线反攻。

李奇微妄图利用我军后勤不济的空隙,将我军歼灭在“三八线”以南。

彭德怀根据敌情的变化,立刻做出相应部署,令六十三军在铁原地区执行阻击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阻击任务非同小可,为了确保兄弟部队的后撤,六十三军至少要坚持10天至15天!

然而此时的六十三军已经持续作战了一个多月,后勤补给严重不足,战斗和非战斗减员都非常严重。他们一没有进行休整,二没有任何补充,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注定是凶多吉少。

因此,杨得志向彭德怀作了如实汇报。

彭德怀对六十三军的情况也是了解的,但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局,他不得不下达了死命令:“铁原阻击战只能胜,不能败!请你告诉傅崇碧,他损失一个团,我给他补一个团;损失一个师,我给他补一个师!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铁原!”

军令如山,傅崇碧军长也深知此时严峻的形势,于是在接到任务之后,亲自赶到军第一梯队的最前沿进行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六十三军只有2.4万人,而敌范弗里特部队则有4.6万余人,可说是兵力相差十分悬殊。

在敌我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为了能顺利完成阻击任务,傅崇碧采用少兵多屯的战法,将部队分散开来,尽可能多地设置阻击点,利用层层阻击的方式与敌纠缠。

就这样,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阻击战开始了。

二、改变机枪打法,一颗子弹干掉三个敌人

自古以来都是时势造英雄,越是艰难的困境,越是能涌现出令人瞩目的英雄。

五六三团三营八连就是这么一个英雄的团队,连长郭恩志就是这么一位英雄的人物。

八连的任务是在一处无名高地上,阻击敌人四天。

战斗开始的第一天,敌人就以优势火力对志愿军的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在猛烈的炮火之后,敌人发起了大规模的冲锋。

郭恩志率领着队员们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他们看见一片黑压压的敌人冲了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群敌人有的背着枪,有的拄着枪,一个个大摇大摆地往上爬,好像以为这个被炮火犁过一遍地的山头不可能有人存活。

郭恩志示意战士们沉住气,等敌人走近了再打,50米、40米、30米……

当敌人走到距离阵地还有不到20米的距离时,郭恩志一声令下:“打!”

只见一颗颗手榴弹落入敌群,将敌人炸得七零八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破了胆,拔腿就跑,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这满眼焦土的地方,居然还坚守着一支部队。

八连的战士们见敌人想跑,赶紧端起枪疯狂地射击,炮手、机枪手一起发射,敌人一片一片地往下倒,后面的敌人见状,连滚带爬地退了下去。

敌人的第一波冲锋就这样被八连的战士们打退了,但是他们又紧接着进行了下一轮炮击。

炮弹如雨点般砸下来,集中落在八连的阵地上,但是刚才的阵地上早已没有了人。

这是郭恩志精心安排的战法,他根据敌人喜欢炮火攻击的特点,早就准备好了多个阵地。

在打退一批敌人之后,立刻将部队转移到另一个阵地上,这样既可以有效规避敌人的炮火,还能令敌人摸不清我方的底细。

在新一轮的炮火攻击结束后,敌人又发起了冲锋,不过这次他们比上一次谨慎了不少,并没有聚拢在一起,而是将队形摆得很分散。

郭恩志见状,立刻就安排了新的战术,他令二排和三排分别从左右方向攻击,将敌人都往中间赶,而机枪手和炮手则安排在正中间一排的阵地上,就等到这敌人聚拢过来!

这一安排果然奏效,敌人被战士们左一枪、右一枪地打击,不断地往中间挤。

郭恩志见时机差不多了,一声令下,只听一连串的巨响,炮手连发五发炮弹,将敌人中间炸开了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哒哒哒”的机枪声响起,敌人又倒下一大片。

机枪手老王正为自己的枪法而沾沾自喜,这时郭恩志冲着老王喊道:“你怎么打的?”

老王说:“往脑袋上打呀!”

“你这样不行,太浪费子弹了,应该打肚子!”